城镇也需要商标
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镇化率为10.64%,2000年城镇化率是36.2%;到2009年,城镇化率是46.6%。“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提高到51.5%。未来10—25年我国将有5亿—6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这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与地理变迁之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有两件大事将影响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首先需要城市自身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景点思维、项目思维、商标化思维。
景点思维是希望通过景点的建设、开发来吸引和留住游客,各地人造景观一哄而上,结果留下一批投资巨大而游客稀少的“主题公园”。
项目思维,就是寄望于一个或几个“大项目”能带旺城镇的经济,招商成为最重要的工作,招商引资成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项目思维往往成了“押宝思维”,眼睛向外,最终反而限制了自己的思维,看不见自己真正珍贵、自然、文化的价值。比如有的城镇毁掉青山绿水,大建污染超标的工业项目,为了短期经济利益毁掉了生态环境。那么,等到明白了青山绿水也是宝贵资源,回头再治理时,不仅成本代价昂贵,而且失去了原生态的韵味,“山已不是那山,水已不是那水”。
商标化思维,像运营商标一样运营城市,像营销商标一样营销城市。一些思维前卫的城市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且结出了累累硕果。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城市的形象建设不再停留在美化市容的表层,吸引投资促进本地经济的巨大动力驱使城市将自己像商品一样包装和商标化。另外,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开始形成,城市住宅、教育、医疗、养老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各个城市要吸引投资者、旅游者,纷纷打出商标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