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上海商业品牌建设路径思考
在新消费结构下,上海商业品牌的建设要积极以融合联动打响“四大品牌”为重要引擎,以建设世界级商业街区和国际消费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深化诚信体系的建设,推进商业品牌定制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百货零售与科技、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各大节庆活动的带动效应,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力军作用,深化老字号品牌的创新发展。
(一)加强“四大品牌”融合互动,全面提升“上海购物”全球影响力
紧紧围绕上海打响“四大品牌”战略行动计划,坚持从供需两端发力,培育知名消费品牌,打造特色消费载体,优化消费服务环境,以新供给引领新消费,支持新兴消费品牌蓬勃发展,促进传统消费品牌提质升级,加快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着力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高端品牌首选地、原创品牌集聚地。对标国际优环境,面向全球塑品牌,加快实施八个专项行动。
(二)积极探索新业态发展,建立企业新业态发展体系
一是政策支持。在满足多层次不同类型消费群体需求的基础上,顺应现代消费者对娱乐、教育、餐饮、养生的一站式消费偏好,积极引入更具服务性的业态,为其创造便捷、愉悦的购物体验,打造完整的生态系统,融合各种业态于一体。与此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加快政策创新,出台扶持新业态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行政许可效率和便利化水平。充分发挥重点商业结构调整项目定期协调机制的作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升级改造过程中遇到的产权、环保、卫生、消防等老城区、历史保护建筑、老大楼等面临的共性问题,总结形成相关的制度规范,简化审批流程。坚持“包容审慎”的原则,从政策鼓励、企业准入、商标品牌等方面,为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提供充分、有序的空间。
二是结构调整。商业企业应根据自身优势、所处区域的特点,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业态比例。尤其是不同商业体之间应引入差异品牌,尤其是相邻商业体,避免同质化,形成主题错位互补、商旅文联动、多元化业态齐全的商业生态圈,达到互利共赢。
(三)不断深化在线化、数据化、透明化的智能型商圈的建设
主动顺应消费升级大趋势,以更好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引领需求为导向, 努力培育在线化、数据化、透明化商街商圈,接轨国际的世界级商圈商街、多层次差异化区域商圈、彰显海派文化的特色商业街区,不断深化智能型商圈的“四度”建设,即增强消费贡献度,保持品牌聚集度领先,稳步提高消费创新度,持续提升时尚引领度。
一是分层分类突出商圈特色。根据消费群体和发展特色,形成各有侧重的商圈建设方案和发展路径。市级商圈以提升市场辐射力和影响力为核心,着力开展大数据分析应用,引导商圈业态结构持续升级合理配比,推动商圈内商业服务企业创新转型,加快培育之名品牌和特色品牌。社区级商圈以为本区消费者提供智慧化服务,以开发App为主,整合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养老等服务业态,完善“云服务”的功能。特色商街突出个性化需求,针对目标消费群体特征,开展个性化品牌营销和智能化服务。
二是明确智慧商圈建设主题协同机制。建立各部门协同指导小组,统筹协调建设中涉及的重大问题,积极发挥第三方组织的作用,开展智慧商圈的标准制定、合作开发以及评测评估等相关工作。
(四)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
借助于购物节、时装周、旅游节等时尚节庆活动,鼓励和吸引长三角消费者,努力推动开展长三角商旅文联动和时尚产业一体化,为长三角区域创造高品位生活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主动把握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密集,转型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发展现状,与海关等部门加强配合,结合上海市贸易、咨询等行业及专业协会优势,推动开展全产业链协作,实施“优品入沪”计划,助力长三角地区企业转型升级,为长三角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催化剂。
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加快载体布局,重点区域改造升级,打造一批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的优质商业载体。同时深化探索离境退税扩大试点范围,提高域外顾客消费的便捷性和满意度。发挥功能作用,鼓励境外参展企业在市重点商圈开设首入店、旗舰店、体验店及设立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