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大规模信息化建设,推出不同层面的国家发展政策作为主要动力,同时推出辅助性的配套政策。政府投资建立了多个云数据中心,为各领域进行数据信息服务和安全保障。日本一直以来都是提出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泛在网”,没有明确称之为物联网。由于日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因此在物联网产业建设的过程中并受到阻力不大,谈不上跨阶段发展的问题。
进入21世纪,日本仍然积极推进IT立国战略,可以分为e-Japan、u-Japan、i-Japan。总体上看,短期内日本采取政策引导方式推动IOT发展,通过市场需求调节物联网产业市场供需,在一定的政策范围内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措施;长远角度规划则是制定国家支持的示范项目,通过吸收民间资金的方式鼓励企业研发,通过产品应用推广使其利益平衡。
其实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中科院已经启动了传感网研究,与其它国家相比具有同发优势。该院组成了2000多人的团队,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组建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该工作组表示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己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经被采纳,传感网标准化工作己经取得积极进展。但是我国在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1、研机构与科研机构之间,信息相互分割,缺乏资源共享。即使在同一个科研院校尤其是在高等院校的实验室之间,缺乏资源共享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重复、低效率的研究。
2、对于基础研究,研究机构尤其是高校院所较为浮躁,往往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坐冷板凳的精神,往往哪里有热点项目,就一窝蜂去争抢,而非从实际出发,培养核心的研发竞争力。
3、大学科研机构论文导向严重,“重论文轻专利”现象仍然存在,因此与市场实际需要容易脱钩。
4、产学研结合过程中,还存在多个问题,导致成果转化困难。如部分产学研结合用行政手段替代市场机制、产学研各方对彼此的定位和分工认识不清、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与重大产业技术创新的需要不适应、产学研结合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产学研结合缺乏系统稳定的金融支持、导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则纲要》及其配套政策提出了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方向,但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还有待制定。此外,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物联卡之家()资讯指出,为了改善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的现状,改革目前高效院所的论文导向风气很有必要。可研究新的人事和激励制度,以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不只是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是从事对产业发展有帮助的研究;其次在发布研究成果后到公开申请专利前这一阶段,应进一步加强重点技术的转移工作;另外,研究人员应当与产学合作部门加强沟通与交流。
同时,人才的储备对于我国物联网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国内的科研环境对于海外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并不能构成很大的吸引力。尤其在自主研发能力和科研氛围中,缺乏自由、创新的体制保障。因此,需要科研机构大胆改革,大量引进优秀高端人才。
另外,需要建立高校科研资源共享机构和平台。针对目前信息资源各自孤立的特点,建立高校之间科研资源的共享机构和平台。同时,在学校内部,实验室的资源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整合,集中优势资源对物联网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