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广泛应用,“物联网+金融”这一新业态也应运而生。简单来说,物联网金融就是将传感器、数据采集等物联网技术应用到金融领域,增强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建立更为客观的信用体系。
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是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国性金融机构一般都建立了两个互为备份的高速内部网络系统,并可以通过网络,在银行之间、银行与证券机构之间,银行与海关、税务、财政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以及部分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金融服务是物联网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物联网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将深刻改变银行、证券、保险、租赁、投资等众多金融领域的原有模式,孕育出智慧金融,为我国建设金融强国贡献力量。
RFID技术等已经在金融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手机支付也在兴起。可以预见,物联网技术将在我国金融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但是,物联网应用到金融行业,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行业标准缺失,目前欠缺金融行业的相关物联网应用标准,行业标准的缺失始终是阻碍具体应用比如手机支付行业普及的绊脚石。尽早出台行业标准的呼声日益高涨。目前工信部科技司和通信发展司正在积极协调,开展小额手机支付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工作,并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筹备下一步的标准制订工作。
其次,多个竞争者引发市场监管问题。以手机支付为例,中国银联、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手机制造商均纷纷介入国内手机支付市场。具体例子是,中国移动手机支付技术方案采用2.4G标准;银联选择了传统的13.56M赫兹NFC技术,两个不同的标准不但使消费者产生了困惑,也让产业链上的公司无所适从,这不仅仅是标准的问题,同时也将会给监管带来新的问题。
物联卡之家()资讯指出,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物联网金融的实质就是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探索。在这种探索下,通过打通线上线下的各类数据,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连接,在信息对冲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商业运营模式。物联网金融的应用,能够实现动产的全程监管、全程感知,有效解决重复质押、虚假质押、动产转移等一系列问题,降低了动产的质押风险,还有望使长期供应链金融破题。对银行来说,拓展了业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对商家来说,动产资金得以盘活。
因此,要加快“电子金融”平台建设,提高IT系统柔性服务水平。“电子金融”就是银行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以一系列电子化金融衍生产品及与外部合作机构数据交换系统紧密联结以服务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模式与方式。电子金融通过充分运用电子票据、网上国内保理、网上国内信用证、电子仓单等新型电子金融工具与手段,全面实现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间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有效衔接,并有效解决供应商、制造商与零售商等供应链成员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之间的信用缺失、结算复杂等难题,极大加快资金流转效率,全面降低供应链总成本,为供应链上企业在以“链”为核心的市场竞争中带来全流程的金融支持,有效缩短了银行和企业在供应链流动过程中的反应速度、增加可用资金头寸、减轻财务管理负担和成本、提高企业财务运营和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