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自上线以来,与网约车相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日前,国家交通部等多部门组成专项工作检查组,陆续进驻网约车企业,进行安全专项检查。未来,深入应用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或将成为强化网约车安全监管的“利器”。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以及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逐步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我国,人脸识别技术除了应用于门禁外,还应用于考勤管理、金融开户等方面。其中,金融领域的应用占比不断提高,大有成为最大应用市场的趋势。
当然,人脸识别技术也在很多新的场景实现了广泛应用,如:不少无人零售商店、普通餐厅都上线了“刷脸”支付;有些高校也开始尝试“刷脸”注册入学;机场、火车站更是成为人脸识别技术的重要商用场景;甚至就连部分地区的公厕都用人脸识别技术来管控厕纸发放。
很显然,经过多年研发、测试与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水平及稳定性提升明显,并且商用成本不断降低,应用灵活性与便捷性也得到了体现,现如今正加快走向规模化普及。再加上监控设备领域的快速发展,两者的结合无疑将释放更多可能性。
网约车安全事件的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人车不一、无法实时监控车内行为等情况的存在。因此,监管机构此次提出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派单前环节,也是为了防范于未然,在源头遏制安全隐患。
通过人脸识别技术,不仅可以借助前期的信息录入,快速、实时比对司机身份,杜绝冒名顶替的可能,并自主监控司机或乘客之间出现不文明甚至非法行为的可能。另外,通过捕捉司机、乘客等人的行为动态,也能为一些不正确驾驶行为“提醒”,保障行车安全。
眼下,我国法治建设逐步走向快车道,在侦查案件基本上依靠事后追查的情况下,掌握了人脸识别数据,也就意味着掌握了重要的犯罪证据。
物联网卡交易平台表示,利用物联网技术以及物联网卡,人脸识别能够作为监管网约车安全的“利器”,也是非常关键的证据来源和数据来源。不过,保障乘客安全也不能仅仅依靠人脸识别技术,还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