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名称权与商标权之间的冲突案例(7)
潜在的逻辑似乎是《商标法实施条例》第53条的情形可以被法释〔2002〕32号第1条第1款第2项囊括。)。由于这一项的适用涉及驰名商标的认定,这种裁断可能是当事人的“驰名商标”情节在作祟,也不排除当事人与法院共谋的可能(例如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诉邱长霞商标侵权纠纷案,(2006)银民知初字第16号。该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18条,第134条第1款第1、7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14条、第52条、第4条;参照法释〔2002〕32号第1条第2项、第9条、第10条、第23条之规定。法官的解释如下:本案系商标侵权纠纷,原告如意公司是“西林”及图注册商标的所有人,被告邱长霞复制“西林”及图商标作为其字号及营业招牌,属于在不同类商品或服务上的使用。
法释〔2002〕32号第1条第2项规定“复制、摹仿、翻译他人注册的驰名商标或其主要部分在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上作为商标使用,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属于《商标法》第52条第5项规定的“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故认定“西林”及图商标是否为驰名商标决定着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法释〔2002〕32号第1条第2项是否可以延伸到不同类的“服务”上,存在些许疑问。因为,这一解释是最高法出台的,从条文看只提到了商品,不能当然认为这一项可以依据《商标法》第4条,延伸到商品之外的服务上。)。个案中一些商标权人在自己的企业名称中也使用自己的商标。这样,被告在企业名称与商品上使用原告商标的行为,同时侵犯了原告的企业名称权与商标权。法院在这种情形下一方面针对被告的冒用企业名称进行制裁;另一方面,被告在企业名称及商品中使用原告商标的行为,如果不是在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上的突出实用,就不能适用法释〔2002〕32号第1条第1项。
当事人和法官都自然地寻求法释〔2002〕32号第1条第2项的帮助(例如浙江康恩贝医药销售有限公司等诉武汉康恩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商标侵权纠纷和不正当竞争纠纷案,(2006)武知初字第70号。法庭针对被告冒用原告的企业名称以及侵犯驰名商标的行为,前者依据《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3项;后者主要依据《商标法》第14条、第52条第5项,法释〔2002〕32号第1条第1款第2项的规定,分别裁断。对于被告企业名称中使用原告商标的行为的定性,就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