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商标权质押融资的困境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普遍面临着融资难问题,然而传统的担保贷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亟待开发新的担保模式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商标质押作为新型的融资担保模式,在国外已经被积极地应用于中小企业融资领域,而在我国商标权质押融资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难题。
1 纯粹的商标质押贷款成功案例少
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官网公布数据统计,2015年商标局共办理商标质押登记1123件,2016年商标局共办理商标质押登记1416件,每家企业通过商标质押获得的融资金额平均超数百万元。无论数额还是数量,与其他知识产权质押都相距甚远。此外,成功案例中大多数捆绑了贷款公司实际控制人个人的无限连带责任、或是附带抵押了贷款公司其他资产、或是引入了第三方担保公司由贷款公司进行反担保、或是本身就属于银行对于优质客户无条件的综合授信额度,而商标质押仅作为附加条件,纯粹的商标质押贷款成功案例数量少。
2 地区发展不平衡
根据2016年台州市商标局发布工作年报统计,台州市共办理商标质押登记453件,占全国办理总量的31%。质押金额50.85亿元,涉及注册商标1159件,累计发放贷款25多亿元。与台州市政府融资相比,有些省份一整年的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案例为区区几例,甚至出现挂零的现象,全国呈极不平衡的发展态势。这里不仅仅有复杂的社会性的现实因素,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作为模式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对商标质押认识不到位,担心金融风险而不敢尝试与推动。反映了我国中小企业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的政策支持机制不够完善。
3 金融机构的重视力度不足
银行作为发放贷款的主体,出于对金融风险的考量,在无形资产质押融资中往往更加青睐于专利权和版权。一是当前银行业普遍认为专利和版权质押财产价值风险低于商标质押,前者盈利能力高于后者;二是政府大量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专利贷款等领域,充分降低了银行的风险,从而提升了银行主动开展专利和版权质押贷款的积极性。除此以外,国内开展商标质押贷款的银行数量少。虽然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不少地方银行、中小银行开展了商标质押贷款业务,但数量远少于专利和版权质押贷款业务的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