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品牌危机
进入互联网时代,品牌危机的发生越来越频繁。2008年发生在乳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不仅导致了三鹿企业的破产,还使蒙牛、伊利、雀巢、大白兔等品牌资产蒙受损失,甚至使“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在此之前,冠生园月饼、光明牛奶、雀巢奶粉、肯德基、金华火腿、SK一Ⅱ、欧典地板、哈根达斯、创维、国美电器、万科地产、分众传媒、PPG等品牌都曾先后遭遇了品牌危机。一些品牌因此遭遇灭顶之灾,从市场上消失。而另一些品牌却能够重新赢得信任。从肯德基、雀巢、SK—II等品牌应对危机的结果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品牌资产越雄厚,品牌树立的正面形象越强大,就越有可能经受得住危机的考验。
联合利华旗下药品品牌泰诺曾在1982年遭遇了比三鹿奶粉更加严重的信任危机,7名美国芝加哥地区的消费者在服用了强效泰诺胶囊后死亡。媒体认为这一事件对泰诺品牌的声誉造成的损害是无法挽救的。但联合利华用及时而有效的危机公关策略挽回局面,仅用了4个月便使泰诺的产品销量恢复到危机事件发生之前。
日常的品牌危机防范十分必要,及时正确地对待来自消费者或媒体的质疑可以将危机巧妙地化解掉。通常,危机在开始时,往往只是导火索一样的小型事件,但由于没有被公司足够重视并妥善解决,或者解决的方法和态度不当,最终演变成一场灾难。一旦危机发生,局面往往很难控制,也没有通用的危机管理策略,因为每个品牌所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但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任何品牌都应及时而真诚。及时地应对危机,将为公司尽可能地争取到主动权,而真诚的态度和可行的补救措施,才能在危机中重建正面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