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国企业品牌创新的基本途径与对策分析
(1)培育良好的品牌竞争环境,建立健全企业品牌创新的外部动力机制。建立一个开放、有序、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是促进企业品牌创新的主要外部动力。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品牌竞争的日益加剧,使企业仅靠常规发展的道路在市场中的生存变得日益艰难;另一方面,企业在激烈的品牌竞争中也越来越凸现出品牌创新、尤其是品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重要性。品牌惟有创新,才能立于市场,竞争制胜。但我国目前的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竞争秩序还不规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行业和产业垄断,社会的经济资源还不能够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原则进行配置。 “假冒伪劣”、 “毁约失信”、“侵权”、“坑蒙拐骗”、“垄断欺诈”等各种非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内在的秩序。这不仅不利于品牌成长,也给企业品牌创新造成了严重的障碍。经验表明:要推进企业的品牌创新,必须培育好的品牌竞争环境。
(2)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转换企业运营机制,确立企业品牌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企业品牌创新,必须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转换企业运营机制(由产品运营转换到资本运营和品牌运营),真正确立企业品牌创新的主体地位。一个企业只有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才能够具有进行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要求。如果一个企业短缺创新的内在动力,即使培育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难以达到促进创新的目的。因此,企业品牌创新首先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制度基础和运营机制。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企业:一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二是乡镇企业(至于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现代企业的制度基础和运营机制方面,对于品牌创新的动力而言,其促进作用要相对明显,这可以从我国众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品牌竞争优势中看出)。如何解决好这两类企业的“转机建制”是提高我国企业品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这方面我国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自己也在不断进行探索,我国政府对此也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虽然目前还未完全解决,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终将能够完全解决。
(3)加大企业科技投入,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8年)和“十五大”、“十六大”报告都明确提出: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这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实力的战略途径和关键环节。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束缚,企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企业的科技投入平均只有发达国家企业的20%不到),70%以上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及科研人员,相对集中于大学和社会的科研学术机构,只有30%左右的机构、经费和人员集中在企业内部,形成严重的科研技术创新主体的错位,导致技术开发创新与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严重脱节,科研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不仅低下而且缓慢,造成了一方面是大量的新技术、新发明、新工艺、新方法难以迅速推广到企业的实际运用,另一方面是企业急需的关键技术或重要技术又无人力财力进行研究开发。当然,在我国企业的制度基础和运营机制还没有完全转换以前,以及我国当前还不完全发育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去进行重大科技的研究与开发,仍是十分艰巨和相当困难的。这就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引进,也需要政府行为的支持,还需要企业建立与大学、与社会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开发机制。但是,对技术引进企业必须要培育自己消化、吸收、利用的能力,必须将自主研究开发与技术引进密切结合起来。另外,不断培育人力资源也是我国企业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尤其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是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的人力基础。
(4)促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或转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用产品创新推进品牌创新。目前,我国经济整体上大致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在整个经济体系中,传统产业、企业和产品仍占有绝对比重,新兴产业、企业和产品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我国企业由于资金和成本的限制,较多地采取了“粗放式、外延式”的增长方式和倚重“初级技术、实用技术”的技术结构选择,在运营方面也以产品运营为主,倾向于实行“单一品牌、单一产品”形式。这种增长方式、技术结构和产品运营机制虽然创造了一定的低成本优势,但掩盖了“技术效率低、产品(品牌)技术含量低、产品(品牌)质量低” (我国研究企业和品牌的经济学家们称之为“三低品牌”)的缺陷。在进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的时候,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进入世界经济体系以后,面对新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趋势,这种“三低效应”将形成严重的反向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