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想
《孙子兵法》的思想非常深刻,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唐太宗曾经说他看过很多兵书,没有超过《孙子兵法》的。英国的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提出应将《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作为制定现代战略的理论基础。约翰?科林斯说:“孙武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孙武所揭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是料敌定谋、制定战略战术的基础和条件,他提出了“上兵伐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贵胜,不贵久”、“不战而屈人之兵”等一系列的战略指导思想,并针对战略要求阐述了垂要的作战原则和方法。
《孙子兵法》被认为是最早的战略理论著作.并于公元8世纪起流传到国外,已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它最早流传到口本,影响也最大。《孙子兵法》共13篇,总约6000余字。《计篇》为首篇,写的主要是军事战略运筹问题,具有提携全书的作用,短短300余字左右的文章中,容纳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孙武从他的慎战观点出发,明确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也就是说,孙武已经充分认识到战争关系到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不能不给予高度的重视,必须缜密运筹。
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甚多,孙武将其概括为“五犷'、“七计”。所谓“五事”,即“一臼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若、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所谓“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孙武提出了“五事”、“七计”的战略思想体系。如果说“五事”是制定战略的依据,是测度、分析、筹划战势的最主要内容;“七计”则是预测战争胜负的主要内容,通过七个方面的比较,“吾以此知胜负矣“五事”、“七计”既包含了客观环境的因索,乂充分考虑了人的主观因索,并将人的因素突出地放在首位。“五事”中的“道、将、法”三项是取决「人的因素,并将“道”置于“五事”之首。在“七计”中有六项是取决于人的。由此可见孙武的思想是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这一思想贯穿于《孙F兵法》全书,孙武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样适合于企业竞争。
如上所述,竞争双方都要力争在“丑事”与“七计”中占有优势,但能否真正形成优势却往往受到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所以,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只能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限的战略目标。从总体上看,孙武主张用兵中最理想的目标是谋攻,力争全胜。他在《谋攻篇》中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拨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可见,孙武最为推崇的是不战而胜,是寻找机会可以通过“伐谋”、“伐交”不战而胜。即使在不得已“伐兵”时,也要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实事求是地选择有限战略目标,孙武指出“十则围之,打.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避之”。如果把“伐谋”、“伐交”、“伐兵”、”攻城”都算在内,实际上孙武指出了十种不同层次的战略目标,供将帅们根据双方“五事”、“七计”的情况加以选择。
在古代中国到近现代世界各地的战争中,《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世界商业的发展,《孙子兵法》被逐渐引入商战之中,成为指导企业竞争的重要思想武器,其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避实而击虚”、“以正合,以奇胜”等经典战略思想更是被广大企业管理者所熟知和掌握。尽管《孙子兵法》在战争、商业等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但大多只关注其中的具体内容及其应用,或者对某个思想要点非常精通,却不能通盘掌握整套兵法理论。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孙子兵法》中战略思想体系的探讨。正是出于这种思考,我国著名学者周三多教授(1995)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孙子经营战略思想体系划分为竞争观、战略目标、战略环境分析、战略方案制定、战略决策、战略控制、战略实施、信息与情报等八个部分,通过对各部分之间逻辑联系的分析,构建了《孙子兵法》战略思想体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孙子兵法》十三篇.从战略讲到战术,从进攻讲到防御.从天时讲到地利,从地利讲到人和,从组织指挥讲到具体实施,从战前讲到战中,从战中讲到战后,从人讲到物,从理论讲到实践,从一般讲到特殊,从谋略讲到方法。内容非常宏博,语言十分精炼,思想极其深刻,意义无比深远今天, 它不但对中国的军事理论研究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对从整体上考虑企业的战略和实施有效的战略管理,以提高战略管理的效率也不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