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一件小事。
上中学的时候,周末帮母亲到地理干点农活,用铁镐松土。虽然我当时比母亲高大了,但因为上学很少干活的原因,干起活来还是没有母亲快。家里有两把铁镐,一把好用一点,顺手,另一把差一点。母亲让我用好用的铁镐,她用另一把。干了一会儿,我就觉得累了。虽然我的力气比母亲大,但持续用力干农活还是比不上她。母亲让我休息一会儿,她自己继续干活。在我休息的时候,我建议母亲先用我使用的那把铁镐,这样省力一点。母亲说:不用,怕用馋了。
在这里说这件小事,不仅仅是因为我尊重和赞美我的母亲,而是在我母亲的话里我更体会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不要因为有短暂的利益而破坏这种稳定。在上面的松土工作中,母亲之所以能够干活比我快,我觉得就是因为她已经对工作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结合自己的身体、力气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工作状态,这种状态能够让她在工作效率、疲劳的速度之间达到了一个最佳的平衡。如果换了镐头,可能这种平衡就打破了,需要重新适应新的工具,这种适应可能是感觉不好的;由于当时我是短暂的休息,休息之后仍然会继续干活,母亲还会把镐头给我,换用原来的镐头,这样她还需要再次适应;可能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面她两次适应工具比没有换效率提高不了多少,体力也不会有明显的节省。更重要的是,如果从比较好的一个工作状态,进入一个差一点的状态,人的感觉会很不同,也就是因为有一个高一些的期望值,用母亲的词就是馋了”,会造成对不好用的镐头感觉更难用了,从而在心里上有负面的感受。这种负面感受随着工作持续进行也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必将对最终的工作效率带来影响。
虽然人都有趋利避害的习惯,但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人都要对短暂的利益加以克制,如果这种利益是短暂的,那么这种利益往往只是一种诱惑。当从获利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时,会对自己产生很不好的感受,进而带来负面的影响。综合前后的对比,很多时候的这种利益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益,反而会因为负面影响带来损失。对这种短暂的利益,需要全面衡量短暂的获益与保持状态持续稳定之间哪个更重要,慎重改变。
对于工作中的改进提高,我们希望是一种制度上、方法上的提高,这种改进和提高可以持续保持下去,这是我们工作要不断努力的方向。所以我们要不断地保持稳定,在稳定中提高,在提高之后继续稳定,避免波浪式的起伏。
在客户服务中,让客户感受到的服务质量也需要保持稳定,避免一次优质服务带来客户期望值提高,从而拒绝接受日常标准的服务。这个在我的文章《客服怪论:不要让客户太满意》已经有论述。
在员工考核中,如果一个员工的表现大起大落,我们就认为这个员工不稳定,领导很难对他的工作能力加以信任,从而把重要的工作、重要的岗位交给他,就很难获得好的发展;
在团队管理上,如果一个团队的状态起伏不定,说明管理者不能很好的维持团队进入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我们对团队的工作是不可信的,其他部门、会因为这个团队未来的工作难以预期或者工作成绩与预期效果出入很大而使这种不稳定扩大,造成蝴蝶效应。这样的团队也必将面临整顿。
传统的水桶理论认为:一个水桶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挡板。根据我上面的论述,可以把这个理论加以延伸:一个水桶浪费多少水不仅仅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挡板,还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挡板,因为在往水桶里面倒水的时候往往是根据最长的挡板或者挡板的平均值确定倒水量。如果长挡板远远高出了短挡板,那么它不仅仅浪费了制作木桶的木材,还会使人们往水桶里面装入更多的水,从而使水桶浪费更多的水;如果两个水桶最短的挡板相同,盛的水相同,那么拥有高挡板的木桶盛水的效益低,因为浪费了更多的木材。是对比原理让我们看到木桶浪费了更多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