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战后的意大利在一片废墟上创造了意大利经济奇迹”,其秘诀就在于拥有一大批由中小企业和相关组织组成的分工有序、协作密切的产业集群。
近年来,意大利经济奇迹”正在我国迅速复制并得到全新演绎。作为工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一大批产业集群在我国迅速崛起,它们以规模经济效益和扩散效应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011年,科技部启动了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中关村移动互联网、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武汉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等41家产业集群进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初选名单。这些产业集群突破了传统产业集群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局限,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细分领域,形成了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一组组数据分别记载着41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各自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中关村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已形成完整的综合性产业集群,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心,聚集产业链相关企业6000余家、上市企业45家、从业人员约40万人;2011年,大连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达960多家,从业人员突破10万人,全年软件和服务外包实现销售收入760亿元、出口创汇25亿美元,形成了国内领先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有效地整合了区域创新主体和要素,成为引领我国产业突围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力引擎。
迎接全新挑战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启动
2011年7月,科技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火炬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时期火炬工作的重点是实施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和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简称一个行动、两项工程”),并发布了《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试行)》。
《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试行)》提出,要以国家高新区为重点,每年开展一批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经过3-5年的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若干国际先进型和国内领先型产业集群,培育20个以上年销售额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30个以上年销售额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带动地方建设100个以上年销售额过200亿元的省级产业集群,成为区域支柱产业。
这是科技部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其诞生亦有着深远的背景。近年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驱动下,工业全球化正加速呈现出规则统一化、组织网络化、机制效率化和技术创新化的发展趋势。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每一个企业都将不可回避地面临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冲击。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产品在研发和市场的增值环节受制于知识和品牌的影响,这已经成为制约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我国工业化整体水平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一是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不可避免;二是生产成本和资源价格的上涨使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不可避免;三是生态保护和环境资源的承载受限使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转变不可避免;四是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使制造业加快转型不可避免。
而启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是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和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一条极其重要并且十分有效的路径,具有特殊的内涵和意义。围绕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目标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通过引导和促进科技与经济在产业层次上的高度融合,进一步完善在产业细分领域的产业集群建设与发展规划,促进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应用,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显著成效。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不仅是新时期火炬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举措。
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得到科技部领导和科技部有关司局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得到地方政府和高新区的积极响应。青海、广东等许多省区市已把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提交到与科技部的工作会商内容;北京、湖北、河北、浙江、甘肃等29个省区市的主要领导亲自指导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工作,许多地级市的市长亲自担任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人;地方有关土地、道路、能源、人才、资金等支持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的政策相继出台。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31个省区市申报了74个产业集群。
在综合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2011年11月,科技部筛选出首批41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初选名单。试点分布范围北起大庆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南及深圳新型互联网设备产业集群,东达上海张江重大疾病新医药产业集群,西至乌鲁木齐电子新材料产业集群……一个个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商业模式和创新文化为依托的产业集群脱颖而出,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的首批试点单位。
这些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大多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它们有的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通过民间自发的创新原动力、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而逐渐成为全国闻名的产业集群;有的以活跃的技术创新为支撑,以丰富的科研背景为依托,在政府的支持下呈现出不可遏制的快速增长态势;有的则是在几家龙头企业的牵动下,吸引大批产业链相关企业、研究机构、中介组织聚集,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这些禀赋各异的产业集群都不约而同地把发展科技型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导向结合起来,强化科技服务经济的能力,成为具有较强区域带动力的特色支柱产业,为加快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依托资源优势彰显区域特色
在我国经济版图上,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城市都因为某一个产业集群而闻名。一些地区凭借当地独特的产业专业化条件、工商业传统和自然资源,以先天资源优势为驱动,依靠民间微观经济主体的自发创新逐步形成了全国闻名的产业集群。
广袤的西部大地坐拥天然的地理优势,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的资源驱动着民间创新热潮涌动,一个个产业集群由此发芽、壮大。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吸引了国内外关注的目光,原因是这里盛产影响现代高科技产业和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源——稀土。
据了解,包头稀土储量占我国的87%,占世界的40%,居世界首位。如此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成就了包头稀土产业的发展,诞生了我国惟一一个以资源命名的高新区——包头稀土高新区。
由于稀土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内蒙古和包头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并被列入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沿黄沿线经济带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促进稀土产业发展,包头稀土高新区近年来先后建成了国家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稀土信息中心、中国稀土知识产权网、稀土学院,并打造了中国包头·稀土产业发展论坛。特别是2008年,规划建设了稀土应用产业园,成为包头稀土高新区做大做强稀土产业的重要平台。
通过一系列举措,目前包头稀土高新区已聚集稀土企业76家,形成了稀土原材料—稀土新材料—稀土终端应用产品相互支撑的产业链,具备了产业集聚、技术研发、人才保障、检验检测等配套完善的产业格局。园区稀土产业呈现出明显的集群效应:一是形成以包钢稀土、瑞鑫金属、天骄清美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集聚效应;二是形成法国罗地亚、日本昭和电工、日本清美化学、日本三德以及宁波韵升、天津天和、河北新奥、鑫普能源等国内外知名稀土企业投资集聚效应;三是形成以稀土永磁、储氢和抛光三大稀土材料企业集聚效应。包头稀土高新区也先后被科技部批准为包头国家稀土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被工信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基地。
据包头稀土高新区负责人透露,十二五”期间园区将重点建立稀土储备中心和稀土交易中心,打造政策平台、创新平台和创业平台,构筑稀土人才、研发、出口和生产基地,实现稀土产业集群的跨越式发展。
同样是得益于先天的丰富资源,青海海西州盐湖化工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名扬全国。海西州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构成了海西州地域的主体,其丰富的盐湖矿成为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支柱和优势资源。目前,在海西州境内共发现盐湖矿床(点)70余处,勘查盐湖区含矿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累计探明总储量3799亿吨。
先天的资源优势推动海西州集聚了盐化工产业领域4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0年,这48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5.1亿元、工业增加值66.53亿元,分别占海西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9%、工业增加值的27.2%。
目前,青海海西州盐湖化工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构筑了钾肥基础产业,镁锂硼综合利用,天青石芒硝加工,钾盐、钠盐化工,循环化有机化工,盐湖特色新兴材料等六大产业体系。此外,该产业集群还形成了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拥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钾系列产品基地,两碱”系列产品基地,镁系列产品基地,锂系列产品基地,硼系列产品基地,PVC材料产品基地,硫化碱产品基地,锶、铯、铷等稀散元素产品基地等八大产品基地。预计到2015年年底,青海海西州盐湖化工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
依托先天的资源优势,在内生性民间资本积累的推动下,以自主创新为驱动,丰富产业链条,实现内涵式发展,这是资源驱动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成长路径,打破了传统资源型产业集群单一的产业结构和简单的供应链形式瓶颈,探索了一条资源型企业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新路径。
技术创新活跃政府顺势而为
创新驱动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本质内涵,也是我国产业集群避免走向马歇尔工业区衰退境地,突围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困境,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地位的关键所在。
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大多地处技术创新活跃、科教资源丰富的地区。围绕这些科研资源和技术创新成果,当地集聚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以科研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以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产业集群。
2011年,奇虎、人人网、网秦、君正等中关村企业纷纷上市,小米科技、飞流等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和孵化企业快速成长……这些都体现了中关村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强劲的成长潜力。
技术创新的活跃得益于中关村得天独厚的教育和科研资源。中关村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68所大专院校和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270家科研机构,以及5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丰富的科教资源衍生了一大批创新成果。目前,中关村是TD-LTE通信标准诞生地,聚集了我国最多的移动应用开发者,如百度、新浪、搜狐等用户数最多的互联网领军企业,联想、爱国者等国内最大的数码品牌,奇虎、网秦等最大的安全服务商等。
当前,以移动互联为基础的新一代互联网已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针对这一情况,中关村通过资金支持中关村移动互联网项目,成立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吸引人才和投资等举措,促进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
如今,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完整,产生了一批代表性企业。在核心芯片方面,以创毅视讯、君正为代表;在移动终端操作系统方面,以播思通讯、中科创达、风灵创景、京联云为代表;在浏览器方面,以优视公司为代表;在移动智能终端方面,以联想、汉王、爱国者等为代表;在网络安全领域,以奇虎、网秦为代表;在移动搜索方面,以百度为代表;在移动娱乐方面,以优酷、暴风影音、乐视网为代表;在移动阅读方面,以北大方正、中文在线为代表;在移动社交方面,以新浪、搜狐、人人网为代表;在移动电子商务,以京东商城、当当网、凡客为代表。
中关村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已形成完整的综合性产业集群,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在电子信息领域培育2-3个细分产业集群,移动互联网是中关村最有优势的产业之一。
下一步,中关村将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出发,利用中关村在移动通信互联网和云计算方面的良好基础,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实施一批应用示范、支持一批企业做强做大,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在个人消费和生活当中的应用,并向社会管理、行业应用扩展,发展社会服务业,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创新成长,把中关村移动互联网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同样拥有丰富科教资源、技术创新活跃的大连高新区也由此形成了技术密集型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集群。
全球前十大软件和服务外包供应商有8家在大连高新区设立了公司,东软、华信、海辉3家园区企业出口收入连续7年蝉联全国前三名,园区规模超千人、收入超10亿元的软件骨干企业达13家……一组组喜人的数据显示出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
2011年,大连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达960多家,从业人员突破10万人,全年软件和服务外包实现销售收入760亿元,出口创汇25亿美元,同比增长50%。大连高新区全面开展十大软件园区”建设,专业软件园区超过20个,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态势。
大连高新区在大力实施软件自主创新工程的引导下,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企业和技术。据统计,园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软件企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达340家,汇集了大连市95%的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
目前,大连高新区集聚了大批国内外知名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IBM、惠普、埃森哲等7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开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吸引了东软、中软等公司国际业务基地入驻,全国前十大软件出口企业全部在大连高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并集聚了大量针对日本、韩国等地业务的本土企业。
未来,大连高新区将加快发展以工业应用软件、网络增值服务、物联网、云计算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及服务产业,力争到2015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把大连高新区信息技术及服务产业打造成为创新投入较大、平台支撑较强、产业发展较快、人才建设较好、创新产出较多、国际竞争水平较高的全国一流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集聚
提及青岛,人们首先会想到这里的三大家电巨头——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和澳柯玛集团,因为这些企业的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事实上,除了这3家企业,青岛的家电企业还有朗讯公司、冠捷科技等,仅青岛高新区就有8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及近2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青岛市已经形成了家电产业集群。
据介绍,青岛市家电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家大企业紧密相关,正是这些企业的发展吸引了众多上下游企业前去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家电为核心的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了该市家电产业集群的形成,拉长了青岛乃至整个山东半岛的制造业产业链条。
同样,在素有钛谷”之称的宝鸡,钛产业集群的发展也与当地著名的宝钛集团紧密相关。据介绍,宝钛集团是国内最大的以钛及钛合金为主的专业化稀有金属生产、科研基地,其钛及钛合金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占高端市场的95%。近年来,围绕着宝钛集团,宝鸡诞生了一批钛及钛合金深加工企业,形成了由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聚集的集群化发展态势。
宝钛集团所在的宝鸡高新区先后被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委批准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新材料)和国家钛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钛谷”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品牌效应逐步凸显;建成了国内惟一的钛专业孵化器,相关产业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完善。
依托宝鸡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宝鸡钛产业基地以及宝钛集团,宝鸡高新区制定了宝鸡钛产业升级发展路线图计划,未来将重点在新品种创制、高端制造、低成本制造工艺、应用领域等四个方面实现突破。宝鸡高新区提出,鼓励适度规模扩张,包括开展产业链招商、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世界最大的钛材交易中心,形成集工艺开发、产品设计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保持钛锆等稀有技术的冶炼、型材加工在全国的市场领先地位和产品产量的垄断地位;立足钛材料应用创新和工艺技术,联合组建陕西省新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围绕钛金属冶炼及型材加工—前端产品开发—生产工艺技术开发—市场开拓”等环节形成产业的技术领先优势;重点发展钛金属复合材料、合金材料、各类型材以及前端产品,不断开拓钛金属材料的应用领域,尤其是在工业设备、工艺品、生活用品和建筑物装饰、装潢等领域的应用。力争到2015年,宝鸡钛产业基地实现年销售收入600亿元、出口创汇10亿美元,把宝鸡·中国钛谷”产业集群打造成为世界著名、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钛材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