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模宏大的工厂,没有轰鸣不止的机器,更没有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当您还停留在疑惑中时,一场新的世界产业转移大潮已悄然而至。这场大潮的主角就是服务外包产业。
与传统的制造业不同,人才在服务外包这一智慧型”产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不仅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产业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
基于此,如何培养人才、吸引并留住人才,已成为各地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重点关注并主抓的工作。西安就正奔跑在建设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心的大道上。
人才问题正成为当前我国服务外包业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
5月29日,在首届京交会上,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国际论坛拉开了帷幕。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服务外包人才问题分享经验,商讨策略。商务部部长助理仇鸿在致辞中强调,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业存在中高端人才短缺、人才实践能力弱等问题,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业继续快速发展。
西安市副市长韩松表示,西安是我国服务外包业的首批示范城市,依托得天独厚的科教人才优势,尝到了人才资源丰厚的甜头,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将西安打造成为中国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中心和供给基地,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服务外包产业成为拉动西安GDP增长的绿色引擎,使西安成为服务外包差异化发展的领军者之一。
得天独厚的人才禀赋
对于服务外包产业而言,人才的规模直接对应着产业规模,人才的素质直接对应着产业的水平。因此,早在商务部首批授牌21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时,就将人才做为考量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位于排头兵位置的北京、上海、广州,卓有建树的西安、南京,还是后劲十足的哈尔滨、成都等,无一不在科教人才资源方面有着很强的比较优势。
韩松表示,西安作为我国重要科教中心,科研、教育、人才资源优势是其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最大、最重要的比较优势。目前,西安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159所,数量居全国第三,在校学生近百万人。其中软件、计算机、通讯等IT类在校生15.6万,每年仅博士硕士毕业生就达1万多人;同时拥有各类科研及开发机构3000多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6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万人,科技人员密集度居全国之首。
得天独厚的科教人才资源成为推动西安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目前,西安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已突破10万人,全市已有华为、中兴等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1100多家,2011年西安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离岸合同金额3.88亿美元,同比增长33%,与2006年相比业务增长7倍;形成了以研发服务外包为主,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为龙头,ITO和BPO共同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格局,服务外包产业已经成为该市经济发展新的亮点和支撑。
稳扎稳打的人才战略
如何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优势,这是很多城市正在主攻的课题之一。
在韩松看来,西安市服务外包产业能够快速发展,最关键的在于牢牢抓住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不放松,紧紧围绕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服务外包人才的特点和规律,多措并举,全力构建多层次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
西安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一大着力点就是依托高校做好培训,鼓励引导高等院校,根据市场需求新开或增设软件、通讯和服务外包专业,并专门成立了软件外包学院,与30所西安高校定向合作,仅2011年就为企业培养输送了1.8万名产业适用人才。加之,近百所高等院校每年可培养5万余名软件及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使得西安成为了一个服务外包人才的富集地。
西安同时为人才搭好了就业、创业平台。该市以一个主导基地(高新区),六个专业园区(经开区、航天基地、航空基地、国际港务区、碑林动漫、浐灞生态区)”为依托的服务外包产业承载平台成为吸纳、聚集人才的重要阵地。为吸引和留住人才,西安每年投入5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用于高端服务外包人才的引进和本市企业人才出国培训补贴奖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稳扎稳打,西安正走出一条符合西安实际、适应产业要求、体现西安特色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之路。
前景广阔的人才蓝图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到2013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预计将达到300亿美元。但由于缺乏合格的实操性适用从业人才,未来5年将有34万的离岸服务外包人才缺口。
基于此,西安已开始积极探索建立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路子。西安十二五的目标是:把西安打造成为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中心和供给基地。到2015年,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出口10亿美元,吸引行业知名企业100家,培育万人以上规模企业2家,千人以上规模企业60家,吸纳15万大学生就业,拥有超过30万服务外包从业人员。
韩松表示,西安将继续依托资源优势,在做好政策支持、构建多元培训体系、引进高端人才等方面狠下功夫,为全国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做出积极的贡献。
按照他的思路,接下来,西安一方面将注重培训模式的创新,发挥高等院校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依托各类服务外包企业和园区平台,培养真正的服务外包产业从业者;同时,深化服务外包人才交流合作。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大全球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城市之间的人才合作。此外,还将建立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大补贴力度,减轻培训机构压力,鼓励其做大规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