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一篇名为“什么是新工匠”的文章中提到了两把菜刀:张小泉和双立人,直接放言称,“我们要找的‘新工匠’,应该是双立人,而不是张小泉。”张小泉式的工匠精神落伍了?新旧工匠精神是个伪命题?
1
张小泉式的工匠精神落伍了?
吴晓波在文中写道:“如今的张小泉亦步亦趋地走在先人开拓的路上,材料不变,工序不变,款式不变,视之为‘百年传承的工匠精神’;而双立人则百般求变,不锈钢技术不断迭代,生产工艺全面创新,款式、门类更是层出不穷。”
张小泉是不是真的一味传承,什么都没变?
从河坊街的张小泉专卖店一进门,就能看到一把巨大的黑色大剪刀挂在正对面的墙上,的确,张小泉以一把剪刀发家致富,传遍大江南北,但是,如果现在你还把张小泉和剪刀联系在一起,实在是有些委屈了它。它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剪刀制造者。
时代激变,张小泉的生产、研发、市场营销都在不断的变化,产品的样式、材质、领域也一直在创新中:剪刀种类在变,出现家用剪、工农业园林剪、服装剪等数个品种,并从刀剪演变到筷子、菜板、铜制品茶具等各类产品;材料在变,新材料开发选用4Cr、5Cr甚至进口特种钢材;产品功能在变,开发出有提醒烹饪时间的套刀、会自动清洗的刀座、会呈现美食菜单的App应用等复合功能,结合市场和商业环境进行创新与变革;受众群体在变,利用新媒体和新产品来吸引年轻用户……
如果非要说不变,张小泉“良钢精作”的祖训一直未曾变过,将来也不会变。经过300多年不熄的炉火和十几代工匠坚守的72道传统手工锻造技术,一起熔炼进良钢之中,才打造出“张小泉”的烙印。这是老字号传承的魂,如果求变路程中忘了根,传承就变成了无根的名不副实。双立人的创新,是对人性化的家庭厨房用品和摩登厨房理念的创新,但是“德国制造”的精神融入在商品中,一直没有变过。
“德国制造”的双立人
“我一直说,张小泉是一个可以令我振奋的品牌,”富春控股集团董事长、杭州张小泉集团董事长张国标从未停止过对张小泉未来发展的思索,“即使作为品牌的持有者,我仍然觉得这个品牌有太多的想象空间,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非常多的服务和产品选择。它的魅力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2
新旧工匠精神是个伪命题?
“时间会消磨一切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演进,技术被再次突破,审美被迭代,甚至使用的场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吴晓波认为,如果后世的匠人抱守古人而不思进取,则传统成为枷锁,古人成为沉重的十字架。
“所有的东西,一定有它本源的属性。老字号代表的不是旧,而是传统,张小泉的72道制剪工艺是四百年来不断创新、反复积累的结果,正是这样一年年的微创新的集合构成了老字号品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张国标说,“不忘本源,却又能够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不忘本,敢创新。”
工业4.0时代中,之所以重拾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是因为人们对手工、定制的产品的认同变得越来越强烈,在速度化生产中,大家开始怀念工匠精神制造出的极致、完美的产物。
“公输以规矩,欧冶以熔铸,《论语》曰:百工居肆,以致其事。说的就是工匠在作坊里,实实在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致力于做好工作。”张国标如此定义工匠精神的本质。坚持后的不断创新,才是时代传承最好的答案。
3
浙商论道之“工匠精神”
西子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王水福曾提出,尽管浙江已经步入工业化中后期,还是要回头“补课”。其中之一,就是重视技工培养,推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
多年来,正泰集团都在用工匠精神来打磨产品,靠的是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呼唤道,“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工匠型员工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只有让干活的人受到更多尊敬、得到更多回报,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国制造业加速发展。”
从涉足工业机器人项目到智能工厂的建立,娃哈哈一直在为“工匠精神,品质担当”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说,“现在我们都在提倡企业要有工匠精神,发扬工匠精神不仅仅是要有对事业的执着,精益求精、追求品质、追求完美,更重要的是要有对社会的责任感,要始终坚持诚信、坚守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