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400电话
  • 微网小程序
  • AI电话机器人
  • 电商代运营
  • 全 部 栏 目

    企业400电话 网络优化推广 AI电话机器人 呼叫中心 网站建设 商标✡知产 微网小程序 电商运营 彩铃•短信 增值拓展业务
    被盘活的"专网资源"公司如何挖掘互联网公司
    AI电话机器人免费使用   加微信:veteran88
    防封电销卡免费获取   加微信:veteran0003 作为通信和互联网行业十多年的老司机,非常欣喜看到今年两会代表B公司大佬提了个非常赞的提议,就是建议盘活专网资源,这对互联网行业来说,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对全国各个行业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儿,这意味着将有更多更好的基础资源可以开放出来服务于互联网的大发展。
    与之呼应,T公司大佬在今年两会提案中也再次发力,在关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落地的建议中也再次提到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还需全面提升。这样一次次的发声建议,说明他们看到了下一步互联网将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如何优化我们的社会环境,他们正在发挥互联网大咖的影响力尝试改变一些东西。
    其实身为互联网和通信老司机的我没有在B公司任职过,没有必要也不会撰文拍马屁,自然也没有机会与这些大佬面对面沟通,促膝长谈听人家训导我、指导我这些提案的具体含义,只能根据我的浅薄经验、世俗眼光、技术思维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那么此文的主旨,其实是回答一个好朋友的问题"我手头有一张全国性质的网络,怎样才能发挥出来",我想,解答这个问题,自然也就映衬了B公司大佬的提议,当专网资源盘活时,这些公司的高层或IT专家,满足互联网公司何种需求、如何与互联网公司打交道,大致就当提前写给这些人看吧。
    如此这般的话,我们讲阐述啥观点呢,我们不会絮叨应该如何构建这样一张网络呀?应该咋样运营哩?如何部署SDN新技术啥的?因为我相信这些专网资源公司和专家比我多很多实战经验,我们其实就像标题所述,如果这些公司真的打算和互联网公司打交道,可能的技术切入点在哪里,帮大家拓宽思路或换位思考,还有更重要的是展示给大家,工作文化和风格差异在哪里,我想这才是大家需要的。
    基本技术术语
    近两年,我学机灵了,跟人家说话之前,一定要把关键术语解释清楚,否则整体要表达的意思,就会因每个人对这些关键术语的理解不同而完全走样了,别的都可以不说,但【长途骨干网】这个词,我们必须同步一下:
    这貌似是个敏感词,在很多人眼里要是企业做这东西就相当于逆天了,而在专业人士眼里这其实没啥新意,既不是靠蓝翔技术挖沟刨地埋全国几万公里的光缆,又不是连接数亿用户的接入网络,而仅仅是一张传输或IP网络而已。
    做法上无非有二:一种是自己拥有或者租用全国一两芯光缆,在光纤网络上搭建大容量DWDM传输系统,再在其上搭建一张IP网络;另一种做法就是直接租用运营商已有DWDM传输通道再搭建IP网络,这张网的用途在一个企业来说,无非就是连接分支机构、连接数据中心、连接合作伙伴等等作用,这样理解下来大家看,在很多行业和企业其实都早就有了这样一张网络。如果从技术角度看这张网络是这样的层次组成:

    而我们所说的专网资源,其实就是这样一张光纤+传输+IP全都自主拥有的网络,当前看很多行业都早就建成且封闭自用,例如我们看到有线电视、高速公路、电力网、铁路,都有能力或者已有这样的光纤网络,难点在于谁能具备全国整合能力,拿其中高速公路为例,几乎每段高速公路的路中间隔离带下都有管孔、大部分管孔又都穿有光缆,这些管孔和光缆却都归属或被管理于于各地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这必然导致有需求的话,只能分段找这些高速公路的管理机构或者第三方公司去谈租用,根本谈不上全程全网联动。再者拥有了这样的资源,其运营能力、对外服务能力都得再考量。
    基本术语统一了定义,虽然不一定是最精确或者权威的定义,但这就是他们在本文当中代表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先从几个技术需求出发,帮专网资源公司看看互联网公司当前或后续可能的需求是什么。
    技术需求1:帮助更多互联网公司实现DCI网络
    1.1背景:
    DCI:DataCenter-InterconnenCTIon,数据中心间互联网络。这个需求的起源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中小型的互联网公司在规模需求和可用性要求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异地多数据中心部署成了大家必然的选择。必然会需要业务同步、数据备份等等需求,这就要求底层网络实现数据中心间长途互联网络。这里谈的第一点看起来比较简单,可能有通信界同仁会嗤之以鼻地说"这不就是长途专线吗",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真的只定位在专线,专网资源公司如何博得与大型运营商竞争而博得互联网公司的青睐?靠同质化产品相比廉价恐怕不行。
    谈具体实现之前,我们先看看到底有多大的需求量值得我们将其放在第一位。说实话,有这种需求的,一般只能是如上说的,业务已经部署到两个以上地区/城市数据中心的互联网企业,这对一个互联网企业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因为业务异地双活或容灾、还是业务容量要求分区域部署、还是用户覆盖质量要求分区域部署,对业务架构本身的要求比较高,我看过T公司业务从2010年开始逐步"走出XX城市",部署到全国两三个数据中心去用了至少几个月的时间摸索,而当今不管是主要的即时通信、社交图片、云平台、互联网金融等等都已经能接受在多地多数据中心部署了。而从网络承载流量看,也印证了这样一个过程。2010年时T公司两城市数据中心间也就租用1条10GE链路就足够了,按照每服务器吞吐量看也就是100Kbps左右,经历几年的业务分布,现在每服务器吞吐量已经达到4.8Mbps,所以按这个量推算,大家很容易根据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业务量和服务器量推算出DCI网络带宽的需求,当然这里不同互联网公司的不同业务、不同业务架构,也会导致这里的需求不同哈。
    1.2新的机会和要求
    在2010年前后的时间,基本上市面上可看到的有ATM/FR类型的窄带专线、SDH类型的2.5G/10G专线等等这些,当时看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挑战主要来源于成本,4万块/月/G的专线成本属于奢侈品了,所以很多互联网公司会千方百计降低需求或异常珍惜使用。
    从早期的实现方式看,当时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可选,就是类似CN2这种基于MPLS/VPN的IP骨干网,能提供二层VPLS通道、三层MPLS/VPN通道,好处自然非常明显,灵活的组网结构、略优的组网成本。但从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实际部署采纳来看,这个模式终归止步于两点,一个止步点是CN2能提供的带宽不足,在大型互联网公司所需带宽颗粒度都超过2.5G时,其仍只能提供GE颗粒度的带宽,当然这与CN2这张精品网的定位非常有关。另外一个止步点,把自己原本就是IP的DCI网络依托在另外一张IP网上,即便其有完备的运营商级别的Qos质量保障,多少都感到不放心,于是乎不如寻求更加直接的解决方案喽。有为CN2呕心沥血的专家可能不认可这里说的2点,没关系,我个人也认为CN2本身在技术上非常先进,包括其多业务承载、快速收敛、轻载高质等等,其也为大量企业自行组网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和服务,我只是认为其在这一波互联网企业,注意是互联网企业DCI需求中没有赶上节奏。也许是我理解肤浅,今年又有运营商专家在推动在163和169骨干网外,单独组建一张DCI网络对外提供服务,能否成功,我想应该避免如上所说的两个止步点。
    那么真正被大型互联网公司接受的解决方案,是直到近几年运营商才开放出来的,也就是基于DWDM传输系统提供专属大容量波道。运营商自身拥有全国密集的光纤网络,在这光纤网络上架设了DWDM密集波分传输系统,较为成熟的是单波道100G带宽,一个系统80个波道,可以成环形成冗余保护。
    但这样的系统在早年间只是供于运营商内部IP网络使用,直到大型互联网公司需求越来越猛烈,才开放出来对外售卖,这样的网络通道,不但容量大,点对点几百个G的连接轻松交付,而且更关键的是每G几千块的成本趋于合理。
    我想,让我斗胆揣测这样的资源开放其背后的原因,也许正是因为光纤资源可以获得、DWDM传输系统技术的部署和运营逐步能被互联网公司或企业掌握,自行长途组网成为了可能,不管这是不是这些公司的专长或核心能力所在,以一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来撬动十多倍的成本下降,很多企业都会做的,记得当时进行过一个成本核算,按照长途1000公里算,如果采纳传统10G专线,按照当时的报价,如果带宽超过80G,就租用光纤+自建DWDM波分系统更值得了。今天也许T公司不敢做,但B公司已经做了,后续还会有X公司、Y公司等等起来撬动这里,所以现在回想,我们可爱的运营商真应该再敏感一些随市场需求而动呀。
    那么不管专网资源公司以何种方式实现这些资源的提供,我想还是要抓住需求的关键,至少但不限于以下3点吧:
    可靠性要求放在首位。多数据中心互联,如前面所言,并不是所有公司的所有业务都能完美实现多地部署、并承受这之间基础网络的波动,也并不是所有公司的IT基础设施部门都能将这DCI的运营运筹帷幄,所以服务于DCI网络的资源,首要保障的就是稳定性,当然我知道长达几千公里数十个中继站的光纤和传输网络要保障稳定性是蛮考验的,但这就是专网资源公司的核心运营能力之一,我也知道两个城市间找到完全没有物理重路由的光纤是蛮考验的,但这就是专网资源公司的核心运营能力之一。所以很多互联网公司还不敢采用中小网络公司资源的原因,就源于这一点的担忧,如何化解担忧,我们探索一下吧。
    容量供给和扩容速度。这两年业界广泛议论的所谓互联网思维,不管别人如何定义,至少我自己的真实感觉就是"小步快跑",后面我们也会专门谈论这点。这一点有时连我们这些在互联网公司做IT基础设施的人都无法是从,我们常被业务部门视为公司内部的运营商,其实说白了就是跟不上业务的节奏。当然这一点我们自己是有客观认知的,因为底层网络的建设的确涉及到很多物理环节,要提高速度,唯一能依赖的两点就是良好的规划性和超强的执行力。所以对于供应资源的运营商来说,所需要的专线或带宽开通时间SLA要30个工作日?算了,30个工作日可能一个业务都死掉了,如何跟上互联网公司的速度?也许更互联网思维的流程、更端到端的SDN解决方案都是可行之路。
    成本。这个问题其实不在我的专业,只是从旁门左道看到这个可能是个关键点,我不懂运营商和企业的商业运作,只能建议是不是我们也学一学互联网思维中的一条"羊毛出在猪身上",当然不是照搬,只是在同等竞争环境下,也许并不一定是报价最低的就能被互联网公司认可。
    最后唠叨一句,就这个需求看,其实对很多专网资源公司来说,是信手拈来可以轻松满足市场的,但要留意,这个领域必然面临大型或传统运营商的白热化竞争,如何在其中取胜,请参考如上所说的"要求"
    技术需求2:云计算爆发的年头为混合云做好准备
    1.1背景
    大家都看到了2015年和2016年云计算的飞速前行,云计算提供商在发力,企业客户对上云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了,尤其是2016年甚至被称为混合云组网爆发年,这主要得益于客户对云计算技术的认知、云计算提供商平台的成熟,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公有云能提供弹性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对用户的网络覆盖质量好、可选众多且成本灵活等等诸多好处,于是大家的选择都是把业务最需要弹性部分、业务前端等等都放到云上去,只保留业务的核心数据和逻辑在自主数据中心当中去,于是混合云的组网模式就越来越流行,如图所示。
    被盘活的"专网资源"公司如何挖掘互联网公司的需求
    随这种业务部署模式和组网模式的流行,问题越来越凸显,一个核心问题是,如果通过公网VPN模式对接,对云平台的网络覆盖质量毫秒必争的要求极高,VPN的吞吐量和稳定性受制于之间公网连接质量,而这在我国网络环境中普遍不太好,另外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通过专线模式对接云平台,这种传统的专线模式在速度和成本上都没法适应需求。
    1.2 接入混合云面临的挑战
    如果按照传统运营商的产品来看,一条长途专线的租用,在客户眼里看至少存在3个问题,如上图所示,我们也这里注意解释:
    成本高:传统运营商产品中长途专线,从2Mbps~10Gbps带宽,价格差不多要每月近1万/G,而且需求带宽越小越贵,这在很大程度上甚至遏制了客户的需求;
    实施慢:客户上云的需求往往紧急,而传统长途专线的建设SLA往往30~60个工作日左右,这也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节奏;
    最后一公里难:客户核心数据/业务逻辑所在机房情况迥异,可能位于电信、联通机房,也可能位于世纪互联、万国数据等第三方机房,也可能位于自建、租用机房会碰到各种物业,而我们的传统运营商产品专于长途部分,这种最后一公里和入楼问题往往要求客户自己解决
    1.3新的机会和要求
    面临这样一个混合云组网爆发的一年,专网资源公司绝对有机会切入,但这里对核心能力的要求绝对不低。
    第一个要求,先是一站式服务,也就是当客户需求出来时,到云端接入、长途部分、到客户端最后一公里和入楼,这些段都能一揽子解决,方法上这里可以通过和云平台合作提前在云机房进行网络部署实现一部分优化,再可以加强各地本地资源方的合作提高最后一公里的服务覆盖能力,无论如何都是对专网资源公司端到端整合能力的一个考验。在整合能力就绪的情况下,就拼执行力了,一个公司能多快响应实现一个订单,例如客户在京东下单买东西,在北京都能实现当天送达,这的确是个核心竞争力。
    第二个要求,无非就是成本,我们在第一个需求中探讨过成本的问题这里不再赘述,只是提醒大家,这里一个关键的合作方,就是云平台,是不是在更深战略合作的基础上有更多增值服务或特色产品推出来,也许会让成本更好优化。
    最后唠叨一句,相信行业人士都看到了云计算爆发将对全行业产生的巨大影响,我相信没人愿意在这一大潮中掉队,那么这里提及的只是云计算全景图中很小的一部分需求,如果我们仍用老旧眼光去看待,我们必然抓不住其中的核心能力要求。
    技术需求3:帮助互联网公司实现"连接一切"
    1.1背景:
    连接,这个词已经被Google定为塑造下一个十年的关键技术点,在这个物联网IoT的时代,对于一个互联网公司尤其是平台型定位的互联网公司而言, "连接一切"也许是个通用的指导方向,也就是在满足如上第一个互联网公司需求的基础上,除了互联网企业的数据中心之外,这个平台在广泛的地域内具有广泛的连接对象,这些可连接的主体包含但不限于企业的合作伙伴、供应商、服务客户等等,那么这就考验我们专网资源是否具有强大的连接能力和扩展能力。
    贴近现实点说,我们其实看到类似互联网金融这样的业务,就有银行、证券、基金、监管机构等等这些伙伴需要连接,都是从全国北上广等地方拉专线过来,或者从其他二三线城市的银行分行等拉专线过来,老司机我就看到T公司两年时间就累积了3个城市上百条专线连接。
    1.2 新的机会和要求
    那么如果有专网资源具备全国多地多省市的连接扩展能力,能够提供灵活的专线带宽选择,加上灵活的组网结构,给互联网企业一个"私有/专属"的网络,专门用于一条连接合作伙伴,一揽子解决了全部接入问题,这的确将是平台型定位互联网公司求之不得的,这个需求甚至被我的老板称之为"TCP-T公司 Connection Point"。那么这个TCP可以连接的对象就太多了,除了前面说的数据中心间互联/DCI,更是可以一跳直连合作的机构和伙伴,一跳直连各类中小运营商,甚至一跳将内容推到最边缘。
    被盘活的"专网资源"公司如何挖掘互联网公司的需求
    很多业内人士专家可能会觉得,至此我们谈论的东东都还是停留在专线这个层次上,这是当然,因为网络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线路啦。其实深层的需求不然,因为专线这个传统运营商产品存在年头相当长了,但是大家发现仍然满足不了互联网公司从基础到更高要求的需求,所以希望大家都能理解到,我们谈论点是这张网络本身的连接能力、运营能力,从客户角度体现出来的就是广泛的端到端接入、多样的可选接入类型、私属的运营服务等等,所以从这点上看,现在市面上很多东东还只是真的停留在专线而已。
    就像几年前有专家论证说互联网公司应该有这样一张骨干网,也许人们如何理解"骨干网"这个词不尽相同, 但笔者老兵的确看到大批量的互联网公司的确如此操刀,建立了自己专属的一张网络,这张网络建立的摸索过程足足话费了三五年的时间,但当今回头看这张网络实在太宝贵了。
    那究竟起到何种价值,从高处的概念说起,就如我们谈及的第三点需求,助力业务实现"连接一切",那么这张网就可以在DCI上对业务的多数据中心布局实现关键支撑,在外网用户覆盖上实现多地灵活调度以及冗余容灾,在合作伙伴接入上实现快速一跳接入。那么大家继续设想,T公司在2015年就在和运营商联合做这样的一个新业务新模式的尝试,随着新型互联网应用的层出不穷,例如4K视频这些业务,用户对基础网络的质量要求极高,T公司的CTO就提过有没有可能把业务内容继续延伸到边缘,甚至延伸到一个小区、一个基站,那么这种广度的覆盖这种高要求的业务质量,就要求基础网络有这种延伸能力,认为不可能?我们可以继续观望几年。
    举个例子,近期与一家上海起家的长途专线供应商老板聊天,这是一位技术敏感度高、追求技术领先的一位老板,被我尊称为老前辈,他给我展示了他们近期实现的一个场景,就是在现有长途传输网上改造搭建了一张基于SDN的IP网络,通过Openflow集中调度,能否实现端到端快速业务开通、流量质量保障、流量策略调整等关键功能,并通过API与客户网络控制器对接,能给客户的感觉是自己搭建并自主掌握的一张专属网络,后续再实现和底层波分系统的SDN统一控制,那么可以更加灵活和快速地为用户部署专属网络,当然这里不便展示人家的具体实现啦。这样的一个展示,来自一个看似普通的长途专线供应商,让我这个互联网老兵眼前一亮,感觉他们真的在转变关键,把一个专线的需求正在转变为一个快速灵活组网需求。
    现在再想,如果手头能有这样一张骨干网,覆盖范围广、连接能力强、灵活组网成本友好的话,或者有个专网资源公司看到这里的需求和机会,我相信互联网公司在新型业务拓展方面将会如虎添翼。很多运营商的朋友特别忌讳说运营商已沦为管道,但老兵我确认为,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能把智能管道做好也不容易,也有非常充足的需求和市场呢!
    文化和工作方式
    其实谈到这里,我认为可以说最关键的事情了,前面说了很多内容都是出自小弟这个技术屌丝的短浅目光看到的可能的需求,没啥特别的新意。然而近期和一些类似公司的接触,其实让我感受最深的其实是,一方面公司不知道互联网公司需求的背后是什么,另一方面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互联网公司打交道,尤其是很多方式方法上仍然偏传统运营商的思路,用个不一定恰当的说法是仍然是在打造传统数通产品,我们这里来探讨几点。
    "成本上,不是最便宜的就好,但是用上了却是成本越低越好"
    很多专网资源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打交道时,为了切入市场,很多时候主打的是"我们比XX运营商便宜",但你知道专线、出口、网络这些东西都是卡脖子的关键资源,有点风吹草动这些IT负责人就死定了,所以一开始接触你越是强调便宜,大家心里越没底,反而愈加担心这家公司的规模、运营能力如何。
    所以,建议大家开始接触时,第一把火,就要强调展示出专网的实力,也就是亮肌肉,让大家感受到一种"运营商级别"的实力先。第二把火,我建议大家烧在理解需求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前面花那么多篇幅聊需求背后的东东。那么第三把火,就要展现出与传统运营商不同的灵活度,越是小公司越能跟随客户进行灵活的产品定制化和服务特色化,这绝对会让看惯了运营商冷面孔的互联网公司眼前一亮哦。
    那么真的切入了互联网公司,那么实话告诉大家,除了运营商级别的运营稳定性之外,成本却是个关键的因素,因为互联网公司采用这些资源的量级逐年爆发性增加,如果成本方面不断体现出优势,谁不愿意用又好又价廉的资源呢,所以也请大家做好成本逐年快速下降的心理准备。
    "节奏上,小步快跑"
    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多变,你知道从事互联网业务的人就很大程度上要采用"小步快跑"的做事方式,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走一步看一步。但这种方式下,互联网公司的IT团队就相当辛苦,因为基础设施的这些东西落成是需要时间的,而且受制于产业环境,执行环节相当复杂多变,所以在公司业务部门眼里看IT团队总是慢人家N多拍。
    回过头说要服务于互联网公司IT团队的专网资源公司而言,谁能在其中快同行一拍,绝对能对IT团队有很大的帮助。那么说如何能提高速度呢,一方面要靠小公司没有复杂流程和层级来加大执行力,另一方面,我想提前规划布局肯定是个方法,稍有技术挑战一点的呢,肯定是现在的全程全网SDN和NFV,如果很多网络设备都能软化快速部署,而又能通过SDN业务编排、配置下发等集中控制,甚至跨IP和波分网络一体调度,相信在节奏上会快很多。
    "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
    为什么这里强调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对互联挖公司而言至关重要,我给大家举个例子,T公司我们在前期拓展海外网络时,有类似这样的需求,就是在必要的地区/国家建立网络POP点,分接下来的动作包括:找机房、租机架、搭建网络设备、搭建服务器、连接运营商出口、连接回传专线。大家设想,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里,完成所分解的这6项任务是多么艰难,而且我相信时间肯定不会太快,洽谈的各项商务成本也不会太好看。
    如果这时有一家专网资源网络公司能帮我们,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利用自己的专业度都搞定了,何乐而不为呢。
    同样的需求在国内也是这样,通信行业在外人看还是有不小的壁垒,技术和人脉都如此。就看有没有人能洞悉互联网公司的需求,大胆整合上下游各方资源,并全盘托出这个整体解决方案,这也许就是某种程度上的"生态共赢"。
    加之前面谈到要更好的成本、更快节奏的动作,说实话,没有上下游整合能力、生态共赢的能力,我相信要满足这两个需求很艰难,其实很多公司在跟互联网公司接触过程中,多少都会把眼光放在眼前需要的一个产品、一个资源,如果能把定位转为"打造典范"、"长期合作"等这些方面,我相信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总之
    絮叨了这么多,有一些技术需求的剖析,面儿不是特别广,有一些所谓文化和方式方法的瞎扯,总之吧,希望无论是新启之秀――这些专网资源,还是行业翘楚――现有主力运营商,我们并不是对现有资源供给者一味的抱怨,而是希望不管新进者还是老前辈,都能不断调整自己的视角和思维站位,跳出传统运营商产品的思维模式,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用全新的眼光发现需求背后的关键点,才能理解互联网思维。
    愿我们能一起抓住这个最好时代的节奏不掉队,携手共进拥抱美好的互联网明天。
    上一篇:从“借船出海”到“航母出海”:亨通光电市场
    下一篇:上海联通深挖大数据价值 2020年商业变现将达亿元
  • 相关文章
  • 

    © 2016-2020 巨人网络通讯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ICP备15040257号-8

    被盘活的"专网资源"公司如何挖掘互联网公司 被,盘,活的,专网,资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