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机器人即将步入4.0时代
清晨,机器人厨师做好早餐,机器人管家推开房门送来“叫醒服务”,机器人家庭医生分析“主人”的健康状态……一系列服务机器人的使用场景或许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机器人也正在逐渐融入我们的诸多生活与商业场景,辅助或替代人类的全部或部分工作。
服务型机器人产业已陆续成型。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将服务机器人产业列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进入4.0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快速普及,人工智能迎来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公共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正不断拓展,带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中国电子学会近日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22亿美元,约占全球服务机器人同年预计市场规模的四分之一。
我国在服务特种机器人领域成果显著,目前已基本具备涵盖整个机器人产业链的技术研发和开发能力。预计到2021年,随着停车机器人、超市机器人等新兴应用场景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接近40亿美元。
大家已经历了机器人对外界环境没有感知的1.0时代(1960-2000年);通过传感器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构建起感觉能力并模拟部分人类功能的的2.0时代(2000-2015年),如今正值服务机器人3.0时代,实现了从感知到认知、推理、决策的智能化进阶。
此外,近年来,数据已经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生产要素。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推动了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导致数据量呈现爆发式增长。5G和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当下链接未来的工具,服务机器人行业将积极拥抱,为即将到来的4.0时代打下坚实基础。
市场比资本理性
资本市场的态度,更多是窥视一个行业的最佳视角。
据IT桔子的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服务机器人行业的融资有73起,融资规模为71.71亿元,不过有57起融资出现在B轮以前,早期融资的数量占到了总体的78.1%,而B轮阶段中后期的融资数量只有10轮。
尽管机器人的风口已经出现,在商业化上偏偏又遇到了五花八门的瓶颈,使得资本在投入上仍然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市场的“过于理性”或许是直接诱因,比如服务机器人出现了频繁被“解雇”的事件:2018年1月份,著名的Margiotta超市旗舰店解雇了导购机器人“Fabio”,原因在于机器人的服务差、效率低;今年1月份,日本Strange酒店也开除了自家的机器人员工,嫌弃机器人员工制造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
目前市面上的服务机器人能力很有限,而且性价比有待提升,必须借助外围资源和商业场景做深度捆绑。未来一些小型、简单化的智能机器人会很快退出市场,因为功能太简单,利润很薄,不足以支撑品牌独立与快速发展。
同时,因为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消费者对服务机器人的要求很高。现在服务机器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很难针对用户的需求提出一个比较满意的解决方案。
由此可见,市场需求的冷静也就不无道理,服务机器人的概念被捧了很久,可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又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痛点,远远低于心理预期。同时市场需求的不确定直接影响着资本的态度,最终的路径被走通之前,任何机器人公司都有突然倒下的可能。
脱困“制胜法宝”
诚然,服务机器人的商用困局,本质上还是缺少技术沉淀,为了商用而商用。商用前景注定堪忧,甚至对行业本身存在巨大的反噬作用。但是,目前的局面并非要为服务机器人下达“病危通知书”,如何走出市场商用的困境,才是更为需要关注的。
紧抓市场引爆点。比如在酒店、餐厅、KTV等服务机器人经常出现的场所,比人机交互更容易撬开市场需求的恰恰是室内配送。如今,由深圳普渡科技研发的名为“欢乐送”的送餐机器人,就瞄准了餐饮市场的刚需——送餐效率与人力成本,正在打开这一市场。
解决“唯一”痛点。服务机器人市场很多都是“贪大求全”的真实写照,一款迎宾机器人既要有语音交互、肢体动作、自动驾驶等功能,也要在人脸识别、娱乐互动等方面见长,似乎越多的功能越能满足客户的需求,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而室内配送机器人之所以可以攻下KTV、酒店和餐厅市场,本质上还是在围绕“室内配送”进行深耕,诸如产品的持续迭代、研发电梯控制解决方案等等。
关注需求留白。现阶段的服务机器人也处于“轻需求”的层面,不足以完全取代人工,乃至产品自身仍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技术痛点。聪明的创业者应该是是学会管理客户的需求。
商业模式多元化。除了刚需、技术等硬性门槛,服务机器人单一的商业模式可以说是商用的最大制约因素,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产品定价,加上高昂的后期维护成本,算得清经济账的客户,多半会将一些鸡肋的服务机器人拒之门外。在市场需求大规模爆发前,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将是成为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