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预计突破12万台
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爆发式增长,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预计突破12万台,完善标准体系、健全检测认证、规范市场体系等成为当务之急。12月13日,第二届国际机器人检测认证高峰论坛在重庆召开,论坛上发布了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机三项认证实施规则,为机器人细分领域设立了通用标准。
“近五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保持20%的高速增长。”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介绍,2017年1至10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首次突破10万台,同比增长近70%,今年预计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将突破12万台,规模约占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表示,当前,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产业蓬勃发展,制造业迎来了自动化、智能化转型的高潮,加速了我们向着制造强国迈进的步伐。机器人的应用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最近几年很多企业都主动提出要用机器人来代替人,加速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由此,中国机器人市场的需求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在短短几年当中,我们国家就一举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市场,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机器人技术突飞猛进,机器人的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标准缺失、检测手段不足、缺乏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的情况下,一些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略显盲目,产品市场认可程度不高。历史的经验和各国的实践充分表明,无论是市场的进一步拓展,还是技术的不断进步,都离不开统一的标准、良好的检测手段作为支撑。” 蔡鹤皋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机器人制造领域,完善标准体系、健全检测认证、加强社会共治、规范市场体系、促进公平竞争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此次论坛上发布了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机三项认证实施规则,为机器人细分领域设立了通用标准。中国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与UL(美国保险商实验室)、CSA(加拿大标准协会)、SGS(瑞士通用公证行)、TUV(德国技术监督协会)等国际认证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加强机器人标准检测认证方面的国际合作。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标准二部副主任田昭莹表示,标准是世界的通用语言,是检测和认证的基础和依据。下一步国家标准委将积极落实机器人标准指南等文件的要求,会同相关的部委和技术机构,加强机器人标准的顶层设计,加强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推动我们国际标准的制订。同时将充分发挥机器人协会、各个创新联盟的作用,加快加强机器人团体标准的研制,不断完善我国机器人领域的标准体系,促进机器人领域的科技研发、产业发展与标准的相互协同,从而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