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商标设计的文化属性(6)
从商业美术中反映出的大众情结体现出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一个突出特征,这便是由圣化至俗世化的转变趋势。所谓“圣化”的社会并非中国所独有,它是指位于前现代时期的传统型社会模式,按照金耀基先生的理解,“所谓圣化的社会,是指社会的行为是受宗教的启示,传统的教条,习俗的成规以及先知、真人的“典则”所控制,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一种“神秘主义”的支配。”而中国的圣化社会其精神主旨便可大略概括为尊礼尊孔,为圣贤儒道。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具有多种因素:首先,便是西方技术的引进及生活方式的推广,将几个最先开放的港口转变为现代化的大都市,都市化进程的扩展和加快,逐渐瓦解了许多传统的“生活模式”。而由此应运而生的商业活动与商业美术将这一过程加快推进,并借由广告、报刊、电信等传播媒介的流通运作将这种世俗化的生活理念传达给更广泛的受众。中国近现代设计的发展也是在此时逐渐兴起,其原因不仅是西方设计方法和商品的传入,同时还受到日趋紧迫的大众生活需求的影响,往往这一层面的影响总被研究者忽视,而我们在关注西方设计影响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在这一需求指引下中国近代设计所呈现出的复杂局面商标设计便是此中较为典型的一例。从对商标图案的选择上可以表现出一种“顺应”的态势,面对当时尚不知商标为何物,或看惯洋牌标志的中国消费者,更多的设计师采取的是一种迎合消费者欣赏习惯的“保守性”做法,但却创造出鲜明的时代风貌,同时也丰富了近代商标设计的表现语汇。
至20世纪40年代末,伴随民族解放的逐步胜利,解放区政府接管了部分城市,并在管辖境内开始了对商标图案和文字设计的管理行为。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对商标图案中拉丁字母的限制条例。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到,当时存在的几大解放区政府曾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法律条文,其中着重强调了禁止商标中标注英文或拼音字母,例如,《为禁止在商标、招牌上使用外国文字令》(工行字第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