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技融合带来版权经济新活力
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其状如鸡,五采而文,自歌自舞”的凤凰,“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的帝江,“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音如击石”的狰……对于这些存于神话之中、留于先人之笔的异兽,在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有着不同的构想与向往。故宫博物院将于今年12月初在上海举办的“故宫里的神兽世界——清宫兽谱多媒体综合展”,便以其馆藏清代御制《兽谱》为蓝本,精选出数十种异兽,制成数字化“再创作”的多媒体互动作品,让这些异兽能够跃然于观众眼前。
类似“故宫里的神兽世界”展览的数字文化展示与体验项目,越来越多地丰富着数字故宫社区的版图。以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的话来总结近年来故宫所做的探索,就是要让故宫文化搭载上科技的“翅膀”,紧密融合集聚创新,不断满足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日益旺盛的探求欲和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故宫文化展现出更加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正立于潮头。文化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大有前途。文化科技打造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仅指文化旅游、文化演出等所涉的实体经济增长,还指数字文创产品、文化传播新内容载体等创造的版权经济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于近日发布的《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0)》(下称《报告》)显示,文化科技融合正处于新一轮爆发性增长和产业变革前夜,数据、算法、网络和装备是文化科技发展的4个核心生产要素,随着5G商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基建”的布局和完善,新一轮的技术爆发将加速向文化产业渗透,会有更多在实验和设想阶段的文化科技应用转化为面向大众的产品和公共服务,为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诞生和文化产业链的延伸提供新空间。此外,消费网络和产业网络的融通将进一步整合文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五位一体的文化科技融合动力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新时代的文化科技融合。具体来说,即以网络直播、短视频、游戏、智能文旅等重点产业增长为主动力,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5G等技术‘新基建’为底层架构,以‘云模式’、科普、扶贫等场景创新和民生应用为重点领域,以现代化文化治理体系贯穿文化科技融合全链条。”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进一步解读了《报告》。
其中,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构建尤为值得一提。今年5月26日,中央文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通知》,指出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程,也是融通文化和科技、推动文化数字化成果走向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举措。据了解,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构架主要包括“三库两场景”,即供给侧的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建设和中华文化素材库建设,以及需求侧的文化体验园建设和文化体验馆建设。通过国家文化专网建设,将“三库”中采集的数据存储、传输,链接到需求侧的“两场景”和旅游景区、社区等,同时链接生产端的数字文化生产线,并通过国家文化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为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终端用户提供云服务,以此形成文化产业数字生产闭环。
今年国庆、中秋节期间,文化旅游市场呈现出一些新变化。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长假期间85%的游客参与了各类文化休闲活动,其中参观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美术馆的游客比例分别为41.8%、40.5%和27.1%。科技的支持丰富着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数字化展览将文物“唤醒”,技术特效让旅游演艺节目更具沉浸式体验感。文化科技融合已经延展出一些文化新业态,带来了文化经济新活力。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化科技融合在‘双循环’战略格局中恰恰能起到‘润滑剂’和‘补缺口’的作用。在国内大循环中,科技力量促进文化产业链加速循环,文化内循环的加速也对推动实体经济内循环起到提质增效的驱动作用。在国际外循环中,文化科技融合将助推文化出海,使其与实体贸易以‘一里一表’构成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宋洋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