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企业品牌网络中的品牌间关系学习场
(1)品牌问关系学习场在品牌提升能力生成中的功能
在集群企业品牌网络中,默会知识的转移仅靠非正式关系的个人学习是不够的,当学习过程相当复杂时,就必须涉及团队间以及团队内的互动参与,以获取整个组织的系统工作原理。
集群企业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为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两种类型。纵向的品牌学习关系主要表现为基于产品和服务交易的学习关系,如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组织间相互参与、知识转移等;横向的品牌学习关系的内容更为广泛,既包括各种正式的品牌开发合作、研发合作、并购等所形成的学习关系,也包括基于竞争所形成的品牌学习关系。在横向品牌学习方式中,弱势企业采用逆向工程方式,模仿强势品牌的产品、管理、营销方式等,能够迅速的提升品牌。但是,逆向工程只能局部的模仿,而不能全面的模仿。越是复杂的、依靠积累的、具有路径依赖的某些知识越难以模仿,技术、管理和营销的复杂性是逆向工程的壁垒。因此,仅单项的逆向工程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品牌提升依赖品牌企业各方的互动,形成良好的品牌学习关系才能有效提升品牌。
(2)品牌间关系学习场的影响因素
从集群企业品牌网络中单个品牌来看,不同品牌在数量、服务、持久性和内容方面存在差异。企业间能否基于品牌提升形成品牌学习关系,有赖于品牌企业的特征。在集群企业品牌网络中,品牌间学习关系作为一种正式的学习构建行为,其学习效果是由以下几个因素所决定的。
第一,品牌企业能力互补性。两个企业的资源互补能力越强,双方资源的协同对企业战略的重要支持作用越大,品牌就越容易通过学习促进双方资源利用效率。品牌企业能力的互补性越强,其互相学习的障碍就越小。学习也是基于知识交换的一种行为,知识交换能够给双方带来益处时,双方就具有积极的动力交换知识,从而促进学习关系的延续。品牌企业能力的互补性意味着双方的知识异质性很强,而资源的异质性允许企业验证不同的方案,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第二,品牌企业特征,诸如企业文化、企业规模的对等性。当品牌企业集群企业品牌网络的关系机理分析的文化趋同时,企业员工之间更容易沟通,合作冲突较少,更容易交换知识。u驯规模对等性也是影响企业间学习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对等的品牌学习发生在对等的规模之间,这样才能使学习的利益对等。规模差异越大,其技术级差就越大,技术会从级差高的企业向级差低的企业流动,从而使技术级差高的企业竞争能力受到削弱。因此,技术级差高的企业缺乏建立学习关系的积极性。
第三,产品标准化程度。在纵向的品牌链中,产品越标准,它们涉及谈论技术的机会就越小,双方的学习就越难发生。[110 3业务关系灵活性是同标准化相对应的一个因素。业务关系越是灵活,越需要更多学习合作来促进合作目标的实现。
第四,关系持久性。虽然新业务关系能够帮助企业获取更多新的异质性新知识,但是信任程度也是决定企业间是否能够产生深层次学习的重要因素。在集群企业品牌网络环境中,长期的互动和合作经历,使得企业间形成了特定的路径、方式和步骤,这些因素对集群企业品牌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Powell,et a1.(1996)指出,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能够形成境况更好的联盟,反过来能够提升创新绩效。引同时,持续紧密的企业间以及与外部技术信息源的互动能够增加信息被用作高层次产品创新的概率,信息之所以能够应用于产品创新,跟接触新信息的频率有关。因此,持续的、长期的合作有利于产品创新,尤其是对高层次的产品创新更为重要。
第五,关系环境因素。地理接近性以及企业间直接关系能够创造信息、语言、组织路径和战略,从而很容易形成相互分享的环境。处于关系环境和关系本身之间还有一个因素是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当企业在整体社会网络中处于“桥”位置时,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资源。
第六,品牌企业知识的相关度。知识相关度是指一个组织存在的知识是否同新吸收的知识有关联,知识的关联度反映了知识在两个个体和组织间兼容和相似的程度。相似程度越高,行动主体问的语言系统和理解能力就越相似,越能有效地获取、消化和运用知识。当被吸收的新知识与企业原有知识结构相关时,企业的学习效率才能最大化。一个企业认识、消化、挖掘外部知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靠两个伙伴的知识基础、组织系统的相近程度。借鉴Eohen和Levinthal的吸收能力概念,Lane和Lubatkin将组织内吸收能力延伸到组织间的关系层面,提出了相对吸收能力的概念。认为“学生企业”学习“教师企业”的新知识并进行评价、吸收和商业化应用的能力,依赖于“教师企业”所提供知识的特定类型、双方组织结构的相似性和需要解决的组织问题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