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佛手牌味精在重庆与香港的艰难生产
自从打败同行劲敌日货“美女”牌味之素后,国货“佛手”牌味精的生产便进入了快车道的发展行列。至1928年初,天厨味精厂的味精年产量已高达50 000多公斤。20年代末,“佛手”牌味精生产、销售发展很快,但作为“佛手”牌味精的创始人,吴蕴初先生还是居安思危。如生产“佛手”牌味精的主要原料盐酸,国内无法生产,要靠日商供应,如果日商故意抬高原料价格,甚至完全不供应原料怎么办?由于吴蕴初早年是学化学的,此时他便萌发要自己生产味精的原料盐酸。1928年秋,吴蕴初得知越南海防的一家化工厂法国远东化工公司,因经营不善,准备出让生产盐酸的设备时,便与厂领导协商,决定由吴蕴初前往洽谈购买。他们以8万元买进远东公司的全部设备。之后,吴蕴初经过对部分设备的改装、调试,于1929年成立中国天原电化厂股份有限公司。取名“天原”,即为天厨味精厂“佛手”味精提供原料的意思。这样便为“佛手”牌味精的生产消除了一大主要隐患。30年代后,“佛手”牌味精的生产与销售得到了全面发展,并达到了鼎盛时期。
1937年7月抗战爆发,“佛手”牌味精的生产与销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上海地区遭遇日军炮火的威胁,“佛手”牌味精的生产被迫全面停产。吴蕴初为了确保继续生产,让千辛万苦创立起来的“佛手”牌商标这只民族工业的优秀品牌不倒,他按照政府要求,主动将味精的生产设备、原料等内迁后方。吴蕴初先生决定内迁分为三部分进行:一路是沿着长江流域,迁往湖北汉口,在该处筹建新厂。一路是沿着近海,前往香港地区创办企业。三是将在南市瞿真人路(今瞿溪路)的生产设备、器材和原料等,全部转移到租界内继续生产。1937年底,天厨味精厂员工在吴蕴初先生的带领下,历经无数艰难,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将生产设备安全运到汉口。但后又因抗战形势吃紧,且汉口地价,居高不下,无奈之下,吴先生又毅然决定,将工厂生产设备继续向西转移,搬迁至西南重庆。
1938年3月,吴先生由四川省建设厅等协助,选定在重庆嘉陵江北岸猫儿石为厂址,投资20 000余元法币,购买土地14 000余平方米。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紧张筹建,工厂初具规模,同时也恢复生产。这样,“佛手”牌味精产品与商标又在西南重庆与消费者见面。
还有在筹建重庆天厨味精制造厂时,天厨味精厂香港分厂的筹建工作也在同时进行之中。1937年底,吴先生前往香港,购妥九龙地区的村葵涌一座山头,拟作为建厂用地。1938年2月,吴先生又派人前往香港,了解味精市场销售和察看厂房筹建情况。后吴先生又通过向香港政府进行投标,购得九龙马头角道16万平方英尺的空地,以作为“佛手”牌味精的包装车间和工厂办公用地。1938年底,香港分厂宣告投产。工厂日常生产销售由吴蕴初先生委托夫人吴戴仪女士分管。40年代初,工厂每月生产“佛手”牌味精约8 000公斤,其中大部分产品销往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而从1941年12月初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便乘机占领香港,工厂也被迫停产,一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为止,均未能开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