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资源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缺乏对企业内部环境的综合分析,停留在对可流动竞争资源的分析上,而对差异性资源未能深入分析。这为20世纪90年代对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为基础的能力学派的兴起提供了契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导致竞争环境日趋复杂,企业不得不把眼光从外部市场环境转向内部环境,注重对自身独特的资源和知识(技术)的积累,以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1990年,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可译为企业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掀起(企业能力研究的高潮,并且形成了战略理论中的能力学派。
尼古莱?福斯(Foss)认为,企业能力理论潮流兴起的背后,一些战略管理领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主要包括:(1)这一时期企业联合兼并的兴衰,回归主业乂一次成为众多企业明智的选择;(2)企业内因在企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地位;(3)经济理论研究取得的新进展,特别是企业契约理论、激励理论、信息理论和战略联盟理论的最新发展,为分析企业战略提供了新思路;(4)经济学界对企业非对称性产生的极大兴趣;(5)经济学界和战略管理研究部门对强调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方面有浓厚的兴趣。
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资源的重要性,但并非企业的所有资源和能力都有潜力或可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当资源和能力符合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些标准时,资源和能力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并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战略竞争力和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基础。因此,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指一种强调以企业的特有能力为出发点.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思想。该理论主张要建立一个企业的长期领导地位,就必须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三个层面上参与竞争。核心能力学派的理论创新表现在对如何识别和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理解匕。核心竞争力理论要求企业从自身资源和能力出发,在自己拥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及其相关产业中进行经营活动,从而避免受产业吸引力诱导而盲目进入不相关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
波特结构理论的缺陷在于过分注重了企业的外部分析,核心竞争力理论则弥补「这一缺陷。但与此同时,该理论又过分关注企业的内部,致使企业内外部分析失衡。企业能力理论虽然是战略管理研究的重要进展,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1)企业能力理论尚未形成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由于研究思路的不同,企业能力理论至今尚无统一的理论分析范式;(2)企业能力理论的应用性不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识别、评价、保持、积累和更新等方面都没有给出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方法;(3)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非常强调技术、资源、知识等客观因素的作用,对作为主观性的人的因素涉及较少;(4)能力理论强调企业立足内部能力积累和运用的同时,对企业外部环境适应的分析较为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