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要讲一个大胆的题目,就是:现在呼叫中心普遍使用的KPI管理,是来自于国外的管理方式,但这方式,其实并不真正适用于中国的发展现状。
国内大部分的呼叫中心在矛盾的管理方法当中,应该要面对这个困境,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属于中国的呼叫中心管理方式。
本篇文章将要试图从一个新的理论:混沌管理学,来试试理出这个问题的一点头绪。
国内呼叫中心现在面对什么困境?
先来看看国内目前银行信用卡呼叫中心。
笔者这段时间,有机会造访了几个大银行信用卡呼叫中心,发现几乎没有一家的服务水平可以达到主管的要求。
电话打不通,是很平常的现象,客户放弃率有时可以高达百分之50,服务水平更是远远低于对客户的承诺。
这让笔者想起来1994年在美国的那段时间,笔者开了一间软件公司在纽约,我们公司买了一些惠普和康百的桌上电脑,但只要有电脑的问题需要打客服电话,永远打不通。我们技术人员打通了,就会进入漫长的等待,但每隔1分钟,对方客服系统又会播放语音:要等待请按1,如果这个时候不按1,系统在你来不及补救的情况下,就会马上播放语音:系统没有收到你的回音,谢谢你的耐心等候,请下次在来电。我们技术人员只好带着耳麦,一边做其他的事情,一边随时要按1,不然电话就会被挂断。
美国当年是网络时代刚刚来临,电脑产品巨幅的成长,业务成长量远远高於呼叫中心可以承受的量,大家当时对於呼叫中心的感受,就是永远打不通电话。
国内银行业的信用卡中心,现在也正在遇到同样的问题,信用卡业务高度成长,而呼叫中心的服务能力远远追不上电话的增长量。笔者记得去年过年时参观过五大行中的一个银行,他们一天电话只有200多通电话,而今年过年笔者再去参观的时候,一天电话已经高达2万多通电话,成长了100倍。
国内移动公司的呼叫中心,也在感受业绩高度成长的阵痛期。神州行业务的服务水平大家都自动降低到65或70(也就是百分之65或70的电话,在30秒内接起来),相对于全球通业务的服务水平还要求在80以上,不得不在神州行的业务上牺牲服务品质。但即使已经降低了要求,很经常的由于客户数量还在增加,服务质量还是没有办法完成。
这是国内经济高度成长导致的问题,而这困境看来在短期内不会解决。
那既然美国呼叫中心已经走过了那一段业务高度成长,人员应接不暇的窘境,美国这些管理呼叫中心的办法,应该非常适用吧?
很可惜的是,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否定的答案。呼叫中心的管理,是近10多年来的事,很多理论和IT系统,都是最近这些年发展出来的,美国也还在努力摸索适合他们的管理方法和方式,更不要说这些方法已经成熟到可以适用于全球每个地方。
美国现在开始把呼叫中心从美国当地大量外包到印度和菲律宾,他们也正在研究如何进行这种远程管理,大量的文章在讨论这个头痛的问题,真正成熟的管理方式也还没有出现。
这些美国式管理法,真的要硬套到国内的呼叫中心管理,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其实这些美国式管理法在飘洋过海来中国之前,在美国也是受到很多质疑和讨论。这些美国式管理法,处处充满了矛盾。
美国式的KPI管理,充满了矛盾性
什么是KPI?这是测量呼叫中心效能的关键指标,英文是 Key Performance Index,美国式管理法定义了一堆呼叫中心的KPI指标,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是测量呼叫中心营运好坏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却也是最容易误导的一个指标。他的定义是:20秒内(有的产业定义是30秒内)的接通比率。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服务水平要求是80,那你百分之80的电话,必须要在20秒内接通。
为何会用这样的指标,还作为呼叫中心好与坏最重要的衡量因素呢?
历史的因素不可考,但这样的指标显然有它很大的问题。
一个集团公司,底下有两个呼叫中心,一个服务水平是80,另外一个服务水平是70,如果按照服务水平这个KPI指标,显然第一个呼叫中心作的比较好,第二个做的比较不好。但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你是这个集团公司的领导,第一个呼叫中心的经理要求加薪,你应该同意吗?
第二个呼叫中心的经理,应该要受到处罚吗?
这个表面看来很明显的问题,答案却比大家想像的复杂很多。很可能你在详细了解了其他的KPI指标以后,你反而会处罚第一个呼叫中心经理,奖励第二个呼叫中心经理。
为什么?你竟然处罚一个服务水平比较好的经理,奖励一个服务水平比较差的经理?
这还有公理吗?
答案在于,呼叫中心的公理,不是单纯用服务水平来看的。服务水平不是衡量呼叫中心的唯一指标,在美国式管理法中,它常常被过度放大他的重要性,而让其他指标受到了忽略。
笔者有一次跟某电信公司全国总管理部的管理者聊天,问她说:你对你们各省呼叫中心最关注的指标有哪些?
她说有两个,一个是服务水平,一个是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可以保证呼叫中心有关"量"的问题,服务质量可以保证呼叫中心有关"质"上面的问题。
我说,你是集团的管理者,管理这些呼叫中心管理者的管理者,你注意到了量上面的问题,也注意到了质上面的问题,但你还有一个"钱"上面的问题要关注,也就是营运效率。
如果一个呼叫中心的服务水平比较高,却是用大量多余的人力堆叠出来的结果,有大量的人力浪费,另外一个呼叫中心的服务水平比较低,却是把每一个环节都扣的很紧,没有任何一点人力浪费,服务能量已经高于现有人力可以提供的,那你作为集团的管理者,你应该要奖励那一个呼叫中心经理?
是不是只要加上营运效率,加上服务水平,加上服务质量,就可以评估一个呼叫中心的好与坏?
很不幸的,事情也没有这么简单。笔者有一次在演讲的时候,遇到上海某个电信公司的呼叫中心老总,他们属于电信外包的公司,他抱怨说,集团领导觉得他那里的人员数目跟广州差不多,电话量差不多,服务水平也差不多,为何他需要多了20%以上的人呢?集团领导要他加强管理,但他已经加强再加强,人数就是需要比广州还多的人,才能达到广州的服务水平。
感觉上,他好像比不上广州呼叫中心的主管。
是这样吗?
这是一个很好玩的问题,而很有趣的是,这答案是一个很大很大的:不!
上海的电信客户普遍耐心度比较强,愿意等待时间长达90秒,打电话到呼叫中心习惯会等待比较久,相对于广州电信客户短暂的耐心度,只有40秒就受不了等待而开始挂电话,上海的呼叫中心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Erlang C 的放弃模型很清楚的帮我们算出来,如果你的客户耐心度长达90秒,你会需要20%到30%多出来的人力,才能追的上另外一个客户耐心度只有40秒的呼叫中心。
天啊,尽然连客户的耐心度都会影响到我的绩效,那我做为一个呼叫中心的管理者,到底什么才叫做"做的好"呢?
从美国飘洋过海来的这些管理理论,都过度强调呼叫中心的服务水平、人员考核办法,却没有提出具体的办法来回答:到底哪些指标可以显示目前这个呼叫中心处于"最佳状态"?
作者:许乃威 宏盛高新技术公司执行董事,台湾客服协会监事
Email: will_hsu@126.com
作者供稿原文出自客户服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