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潜能利用率的续篇,很多人问我呼叫中心会有潜能吗?我说,该发挥而没有发挥,可发挥而没有发挥,就是潜能,要谈呼叫中心的潜能,就是希望要把可发挥也应该发挥的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
我在去年2007年,到上海一家呼叫中心上课,当时拿到他们的话务数据时,足足吓了一大跳,我一般在估算一个呼叫中心的人力资源是否安排恰当,都是用所谓的『三大平衡』来观察。
什么是三大平衡?
就是服务水平的月稳定、日稳定和时段稳定。
如果能够做到某个月里面,每一天的服务水平都相对稳定,某一天里面,每一个时段的服务水平都相对稳定,每天的黄金时刻(例如早上10点)的服务水平也相对稳定,这三大稳定如果同时都能做到,那我认为这个呼叫中心的排班、现场管理、突发话务的二线备援、座席代表的临时请假这几大问题,都管控到了一个超高水平的情况。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三大平衡:
月稳定
例如在2008年1月份,1月1号到1月31号每天的服务水平,如果离散系数可以小于0.16,当月的月稳定就完全可以达标
日稳定
1月1号当天每半小时的服务水平,如果离散系数可以小于0.16,1月1号当天的日稳定就完全可以达标
时段稳定
我们把1月每一天早上10点到11点的服务水平都记录下来,然后做个离散系数,如果离散系数可以小于0.16,1月当月早上10点到11点的时段稳定就完全可以达标
我到过这么多呼叫中心,几乎没有见过可以做到完美的三大平衡的,一直到我到了上海的飞翱外包呼叫中心,我终于见到了第一个近乎完美的三大平衡,也证实了要做到三大平衡完全是可能的。
其实大家都知道应该要追求服务水平的稳定,因为稳定的服务水平代表了两大意义:
1客户感受的一致性,客户不会有时打来觉得很好打,有时觉得超级难打。
2员工工作量的一致性和公平性,不会值某些班务的员工就忙得要命,而其它班务的员工却闲闲的在拍蚊子。
但我每个月都到4到5家大型的呼叫中心演讲上课,这一年下来,却很少看到服务水平可以做到相对稳定的,最普遍的情况就是呼入量一增加,服务水平就下去,特别是有突发话务量的时候,当天服务水平几乎就惨不忍睹。
这现象对主管来说,几乎已经变成了一个标准应答话术了,只要服务水平不好,通常怪罪的就是突发的话务量。
但我每次看到这情况,心中不禁会想:古代的长江和黄河长年泛滥,历朝历代的帝王就在长江和黄河两边筑起高高的大堤,如果只要长江和黄河发洪水,这大堤一淹就垮,那我们要建这大堤的目的到底为何?
回头想想我们的呼叫中心,如果我们对于各种呼入量的变动毫无抵挡能力,只要呼入量变大,洪水就泛滥过来,那我们这呼叫中心是不是过于脆弱了?我们建造呼叫中心其中的一个目的,难道不是为了给客户一个『一致且良好』的感受,不论呼入量的变动情况吗?
过去这一年,我看到这么多大型的呼叫中心,也深深感受到影响服务水平的因素实在太多,要让服务水平可以做到三大平衡,实在是不容易。
就在我今年1月,到上海的飞翱外包呼叫中心上课时,终于见到了我心中的三大平衡,飞翱是一个外包呼叫中心,专门帮企业接听或外呼电话,某一个速递公司把服务外包给了他们,自己没有盖呼叫中心,委由他们来做。
就在这里,我看到了从去年10月开始,连续3个月,这个速递公司不论是月稳定、日稳定、甚至是时段稳定,都完全达到标准(也就是离散系数小于0.16),3个月里面,只有4天没有达标。
服务水平能做到这么稳定,让我当时非常的惊讶,不过我当时有个直觉上的怀疑,因为它不只稳定,而且服务水平都在90以上,大家应该都知道,服务水平一般的要求是80,能做到90,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能够持续在每一个时段(当然去除深夜和凌晨的离峰时段不算)都达到90,我第一个直觉是:这速递公司和飞翱一定是用了大量的人力堆栈出来的,也就是我怀疑他们有大量的人员冗余,如果有大量的人员闲置在那里,服务水平要做到90,而且持续稳定的在90,完全不是一件难事。
但真正让我震惊的地方在这里:
我检查了他们的通话利用率,因为只要是人员冗余,通话利用率一定不好,我一般使用最低标准69,最高标准74来评估通话利用率(通话利用率的定义是通话时间除以登入系统时间),如果通话利用率低于69,我就会认为人员冗余,有多余的人员闲置没有使用上,如果通话利用率高于74,座席代表应该到了人体上能承受的上限,电话在讲下去,就要开始胡说八道了。
我检查了这速递公司的通话利用率,赫然发现尽然也是稳定的在70左右,刚好超过69,离74还有一点距离,不只平均值达到要求,而且稳定的达到要求,也就是离散系数也是小于0.16。
换句话说,在这速递公司和飞翱的努力下,做到了人员适当的利用、快速的应答速度、而且最重要的是,客户感受度的高度一致。
我当时震惊之余,问了飞翱的业务总监,我说这是如何做到的?她的回答也很妙,她说,这是一开始那个速递公司把业务委外给他们时,就要求时段的稳定度,也就是每天客户在早上10点打来时,感受必须要一致,因为这速递公司的这项要求,让他们发现,反而人员使用的效率大幅提高。
我在震惊之余,也非常的开心,我找到了第一个证据,只要能做到三大平衡,人员利用就会在最佳的状态,排班会在最佳状态,现场管理会在最佳状态,员工临时请假造成的波动也已经被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在飞翱和这速递公司共同的努力下,这呼叫中心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几乎没有一滴浪费。
但亲眼看到了三大平衡,心中却没有喜悦高兴的感觉,因为三大平衡只是告诉我们需要做到什么,是我们的目标,却没有告诉我们要怎么做,没有告诉我们作法。
我心中带着疑问离开了上海,来到成都讲课,打开电视转到了探索频道,看到了一个有趣的景象。
是一个鲨鱼的故事,鲨鱼是海中之霸,几乎什么鱼都吃,很少有鱼儿能逃过它的毒手,但在南太平洋的海底,确有一幅奇妙的景观,一块静静躺在海底的礁石上,样子就像是一个临时停车场,一只只的鲨鱼游到这里,就静静的躺在礁石上,好像在晒太阳一样。
一般只要有鱼儿游进鲨鱼附近,绝对是进到鲨鱼的肚子里去了,但在这深海的海底,这一块奇特的礁石上面,我们却看到鲨鱼身上游了一只又一只的小鱼,他们完全不怕鲨鱼,还吃着鲨鱼身上一个个的小斑点,鲨鱼显然舒服极了,还会把嘴巴打开,让这种小鱼游到布满尖牙利齿的嘴巴里面。
这种称为清道夫鱼的小鱼儿,跟鲨鱼原来是一种共生互利的关系,鲨鱼有各种死亡的原因,但其中一种竟然是皮肤病,虽然皮肤病听起来远远没有人类滥捕、其它鲨鱼猎杀这些原因来的显眼,但却一样会致命。
鲨鱼让清道夫鱼帮忙清洁它的身体,而清道夫鱼的食物刚好就是鲨鱼身上的微生物。
鲨鱼和清道夫鱼尽然是在同一条生命链上,虽然两种鱼看起来不可能会有任何的关系。
看到这里,我忽然豁然开朗。
呼叫中心所有的指标,也都是有生命的,它们互相依存,彼此都在对方的生命链之上,要管理好一个指标,必须要先搞清楚它门生命链的关系,在这条生命链之上,再小的一个指标,都可能对于整条生命链的生存产生致命的影响。
生命链的观念,让我对于呼叫中心管理,有了全新的观点和角度,要管理好呼叫中心的关键指标,就要先搞明白这些关键指标的生命链,先管好生命链,只要生命链管好了,关键的指标也就管好了。
有了这观念,再套上戴明的统计管制理论,整个思路就非常的清晰了,什么叫做生命链管好了?就是生命链上的每一个相关的指标,都处于控制状态,戴明理论中,最强调的就是管理必须先进入控制状态,所以我们的管理就出现了这样的步骤:
1找出呼叫中心整体战略最重要的关键指标
2画出这些指标的生命链
3对生命链上的相关指标进行管控,确保这些指标在控制状态。
我拿出过去几个月上课搜集的40多家呼叫中心的资料,试图对服务水平这个关键指标的生命链做第一次的尝试,这样的尝试让我非常的兴奋,因为之前好像没有什么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大家只有讲要管理好哪些指标,却没有研究这些指标之间的生命依存关系,没有研究这些指标彼此之间其实是互相影响的。
我先试图找出影响服务水平最深的因素,我发现果然大家的传统印象还是对的,呼入量的变化,对大部分呼叫中心的服务水平,立刻产生明显可见的变化。
影响第二大的因素呢?
我发现是系统问题,很多呼叫中心被系统的各种问题严重困扰,三天两头当机,当机已经变成是常态,不当机已经是变态,只要派话系统(CTI)一出问题,或是IVR有了故障,服务水平马上受到明显可见的影响。
第三大的因素呢?
从第三大开始,就进入了我称为潜在管理者的领域,我常说,呼叫中心里面有一群人,官并不大,职位也不高,办公室也不大,但对呼叫中心的影响却非常的巨大,在松颖老师写的谁是管理者这篇文章中,也谈到了这样的问题。
第三大的因素,我发现就是潜在管理者中的经典代表人物─排班师,一个排班师只要昨天晚上睡觉没有睡好,隔天跑来排了一个全宇宙无比超级烂班,所有人的努力就全毁了。
我在这段上课的期间,看了太多因为排班师一个人的因素,导致服务水平剧烈的震荡,不要说三大平衡了,连一大平衡的边都没摸到。
那第四大因素呢?
第四大因素,是我最近上课经常呼吁要加强管理的,就是现场管理,更明确的讲,就是小休率的控管。
排班师安排了人在位子上坐了下来,但你没有好的现场管理防止人站起来,只要在关键时刻出现了不恰当的人数离开座席,我在许多文章中一直谈到的二郎的关键少数问题,马上就呈现出来。
第五大因素呢?
我发现跟班长的管控有关,有的呼叫中心允许话务员任意点击示忙,也就是随时可以把自己改成话后处理或是示忙,就算话务员没有站起来,但坐在位子上也没有任何的生产力。
更普遍的情况是,话务高峰日,座席员请假的情况就会特别严重,反而在需要人手的时候,大家偏偏就请假,对于当天服务水平的影响,造成了很大的致命效果。
影响服务水平还有很多其它因素,但前面这五大项,是我从几个月上课当中的数据里,发现影响最大的。
换句话说,要管好服务水平,就必须让上面五大影响因素在控制状态,如果这五大因素有任何一个不在控制状态,那服务水平也不可能在控制状态。
如果服务水平没有办法在控制状态,那客户的感受度就会非常不一致,员工工作的公平性也无法一致,人力资源的运用更是没有发挥它可以发挥的力量。
我把服务水平的生命链整理如下,这是我最近深刻的心得:
服务水平> 呼入量(外部客户导致)、系统问题(内部设备导致)> 排班(排班契合度)>
现场管理(主要是小休和示忙率)> 班组长(主要是小休和示忙率、还有考勤请假)
这条生命链上,越接近服务水平的,就代表对服务水平的影响越大。但距离越远的,并不代表没有影响力,很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在这条生命链上,任何一个地方拿剪刀剪了,整个生命链都会断裂。
要让服务水平在控制状态,上面这条生命链上的每一项因素都必须在控制状态,但我发现大把大把的呼叫中心,完全没有试图去控制呼入量的波动,认为这完全是无法控制的,却没有想到许多客户的来电,是因为自己造成的,许多呼叫中心也没有试图控制小休和示忙率,还是那句话,只要在不恰当的时间,有不恰当的人站起来,二郎原则就会让你进入剧烈震荡之中。
关键指标的生命链,我发现是管理呼叫中心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它让呼叫中心的管理出现了很明晰的框架,很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来研究这议题。
我接下来开始试图来绘制更多关键指标的生命链,我下面一个最感兴趣的指标,就是平均处理时长,这项绘制的工作即将完成,希望很快可以跟大家分享。
大家可以猜猜看,我认为哪一个因素影响平均处理时长最大?
我可以先透露一下,我最近上课,只要看到呼叫中心的平均处理时长出现明显的变化(例如在控制图中,出现了6-9-12法则),底下学员的回答,几乎都是:新员工上岗!
换句话说,新员工的上线,对平均处理时长的变化,是最明显可见的。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问题,那是不是人员流失率在平均处理时长的生命链当中,也是高居榜首或第二名的位子呢?
大家很少在关心人员流失率,好像人员流失是正常应该的,但大家却又高度关切平均处理时长,如果这两者的生命依存是高度相关,那人员流失率不是在控制状态,平均处理时长是不是不管怎么努力,也无法在控制状态呢?
许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