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叫中心拥有数量庞大的客服人员,良好的绩效管理能够对员工形成正向激励,从而驱动组织目标的实现。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个别人员的绩效成绩过分突出,甚至远超标准上限的情况。通过对此类人员的工作过程进行质检复盘,我们时常会发掘出一些通过弄虚作假来提升绩效的方法,对此统称为绩效舞弊。
绩效舞弊具有隐秘性和传播性,如不做到及时发现与扼杀,会严重影响组织内部公平,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长此以往,绩效管理的正面作用将被削弱,组织内部矛盾会不断加深。即便抓住几个“典型”,仍会有员工抱有侥幸心理,想出越来越多的“新花招”,让管理者头疼不已。由此看来,如何对绩效舞弊进行根源上的挖掘和铲除,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从史蒂文·阿伯雷齐特提出的“舞弊三角论”来看,舞弊必须具备压力、机会、借口三要素。
1
压力要素是绩效舞弊的行为动机
对客服来说,最主要的压力就是经济压力,如果员工的绩效奖金在整体收入中占比较高,且绩效档位间差距较大,那么员工将想方设法地提升自己的绩效成绩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
如果绩效成绩采用排名制,将会进一步带来工作中的竞争压力,比如有些客服中心将绩效成绩划为三档,每个绩效月只有总成绩排名前10%的员工才能获得第一档奖金,每年只有总成绩排名前20%的员工才能获得晋升机会,那么员工在工作中会下意识地和他人对比,思考如何挤进头部序列。对于一些本身能力有限的员工,这些压力迫使他们去寻找“捷径”,而当那些能力突出的员工发现自己的辛苦付出敌不过他人的“小手段”时,他们也会因生计所迫而随波逐流,舞弊之风由此盛行。
2
机会要素是绩效舞弊的客观条件
员工之所以有舞弊的空间,首先是流程或系统的不完善导致了统计的不客观,某些绩效指标中的分子分母可以由员工说了算。比如单位效率,分子是员工的工作量,分母是实际工作时长,如果系统无法做到分配的随机性,就会存在员工利用各种手段伪造工作量的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如果不能保证统计的客观性,那么越是繁琐的指标,其舞弊空间越大,员工会想着法子利用各种手段去调整分子分母。
其次是管理的失位,一线管理人员对于员工的工作动态是相对了解的,但因为其绩效往往和客服的绩效相关联或捆绑,所以对于弄虚作假提升绩效水平的办法,部分管理者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甚至主动帮助、鼓动员工舞弊,性质更为恶劣;
最后是质检不够周密以及处罚力度不够,作为监管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质检都把口子放的很松,乃至对于舞弊行为只做口头上的提醒,就等于变相的纵容,难免会让员工产生心理上的松懈。
3
借口要素是绩效舞弊的心理后盾
有些员工在被查出绩效舞弊时,甚至都不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存在问题,那些“小伎俩”早已在日常工作中被自我合理化。
这些员工的借口主要有三个,一是别人都在做,自己不做就是吃亏;二是流程也没规定不能做,就算被查也有理由驳回;三是管理者从来没强调过不能做,这么做对上面的绩效都有好处。在长期的自我麻痹下,诚信这一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似乎早已被他们甩在脑后。
综合以上三要素,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舞弊问题:
1.绩效设计的合理性。
首先需要减少绩效指标中无法客观衡量的因素占比,并对此类因素做到流程补位;其次要灵活运用排名制和标杆制,谨慎拿捏绩效收入在总体收入中的占比以及绩效档位间的差距,控制好员工的生存压力,让组织维持合理化竞争。最后对于管理人员的绩效或年终考评,需加入管理类差错指标,一旦辖区发生舞弊,管理者责无旁贷。
2.质检方式的有效性。
对于绩效舞弊的质检,关键不在于抓出已知问题下的所有员工,而在于抓出尽可能多的舞弊手段。尤其对于大型呼叫中心的管理来说,如果质检每次都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去抓已知问题,而不去细细观察,防患于未然,那么将一直处于被动局面,员工会看到质检在查什么,然后有意识地避开这些高压线。对于查实的问题,必须及时、从严处理并全范围通报,对全体人员形成心理威慑。
3.日常管理的引导性。
在日常管理中,管理者需时常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对于员工的动态要做到及时和细致的了解,及时纠偏。在给员工做绩效辅导时,管理者需要把握每项指标的正向意义,了解其与组织目标间的关联性并准确传达给员工,指导大家以正确的方式去达成绩效指标,切不可唯数据论,钻牛角尖。
防范绩效舞弊非一日之功,只有通过多种手段配合,将舞弊从意识层面上断绝,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组织风气,让组织运行回归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