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400电话
  • 微网小程序
  • AI电话机器人
  • 电商代运营
  • 全 部 栏 目

    企业400电话 网络优化推广 AI电话机器人 呼叫中心 网站建设 商标✡知产 微网小程序 电商运营 彩铃•短信 增值拓展业务
    软件外包盛世隐忧


      中国软件外包产业仍然走在高速增长的轨道上,但是正如业内专家萧亚平所言,“我国的软件企业数量虽多,但整体实力并不强,缺乏重量级的软件企业,与印度、爱尔兰等软件出口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国际竞争力堪忧
      在5月11日开幕的2007中国(无锡)软件出口论坛上,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司长肖华对外透露了一组相关数据。肖华称,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我国软件销售收入达到4800亿元,出口超过60亿美元,软件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其中国内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4.3亿美元,同比增幅达55.4%。

      这组数据是中国软件外包产业进行自我对比时得出的。放眼全球,中国软件外包发展整体形势却不容乐观。

      Gartner中国区总经理洪刚指出,国内位居前10位的软件外包企业中,仅东软的业务额达到一亿美元,之后便是四、五千万美元的企业,而更多的企业只有两、三千万美元的规模。相比之下,印度企业的年营收动辙就达10亿美元,最高者能达到三、四十亿美元,中国企业与之相距甚远。

      洪刚出示的另一组数据显示,2006年国际上产生了一些软件外包的巨额大单,其中位居第一位的来自德国,项目金额达到94亿美元,由IBM与SBS获得。第二大单来自英国,数额达到37亿美元,为CSC所获。洪刚所列举的10项超级大单,大部分发生在美国与西欧地区的发达国家,其中数额最小的也有6.28亿美元。洪刚指出,这些超级大单的中标厂商数量都不多,德国94亿美元的单子也只由IBM和SBS分享。很明显,中国企业的实力根本无法企及这样的超级大单。

      另外,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对手,已不仅仅是印度企业,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显示出了在软件外包领域的超强潜力。例如,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国斐济,去年做了大量的软件外包业务,产业正在蓬勃兴起。在去年年初,越南就有一家做BPO的软件公司员工数超过了6000人,而中国同期却没有企业达到如此规模。另外,东南亚岛国菲律宾的软件外包产业也非常发达和成熟,已经拥有众多初具规模、专做欧美业务的软件外包公司。在非洲也有很多软件外包公司兴起,东欧一些国家也已经行动起来,把来自欧洲的软件外包业务揽入怀中,而欧洲市场恰恰是中国企业机会不大的区域。

      洪刚强调说,除印度之外,其他也都是中国的竞争者,这些不仅仅是企业竞争者,更是国家竞争者。

      仅仅低价行不通外包产业多短板
      洪刚指出,中国软件外包产业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尤其是政府。“中国做了20多年的制造业,提到软件外包就马上形成一个制造业的概念,软件外包不是制造业,服务与制造是有区别的。”

      在制造业中,中方提供土地、制定政策,外方提供设备,双方即可进行生产;而服务业与此大为不同,往往进行全球发包,位于前3位的发包国分别是美国、英国和日本。

      因此,“中国企业一定要知道发包方讲的语言是什么,”洪刚强调说,“这个语言不是英文而是行话。”言外之意是,中国企业光掌握外语还不行,还一定要熟知对方的业务流程。

      洪刚还指出了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一个误区:中国企业往往认为比别人便宜是最重要的,但是与之相比,更为重要的是能力。“你没有什么能力,再便宜也没有用。如果你给人家做坏了,你只说一个对不起,对你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发包方可能就因此而死亡。”洪刚提示中国软件企业,一定要注重能力提升。

      另外Gartner列举了一系列中国软件外包产业的欠缺之处,主要包括英语和欧洲语言应用熟练度不够、国内省市间存在不良竞争、BPO业务刚刚起步、市场拓展和管理不成熟、缺少信息一站式解决能力、流程成熟度欠缺、中高端人才匮乏等。

      在论坛上,赛宝认证中心总经理万举勇也列举了中国软件外包产业的问题。他指出: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处于产业链下游,核心竞争力弱,企业定位模糊,这样的产业结构也决定了软件外包企业利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另外,国内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竞争停留在价格层面而非服务竞争,技术成熟度及可靠度不够,还需要逐步建立保护客户及知识产权的可信度。

      大宇宙信息创造(中国)有限公司北京事务所代表本江思帆也指出,在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时,日方企业最担心信息被泄露。“一些中国企业往往在进行业务洽谈的时候,就把已签署保密协议的第三方企业的相关信息告诉了日本企业,这引起了日本企业的警觉和担忧。”“很多中国企业因此而丢了单子,但本身还不知道原因在哪里,这是很让人痛心的。”本江思帆指出说,中国企业既然搞对日业务,那么就应该了解日本相关的法律和一些观念。

      严重缺乏人才很多单子不敢接
      2006中国软件企业出口25强名单公布,位居前3强的是东软、大连华信、海辉。

      “印度企业可以围绕一个单子,组织上万人开发。”“印度有5万人的企业,很多企业员工人数都已经过万,而中国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人数真正过万的外包企业。”北京软件行业协会会长华平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中国软件外包产业严重缺乏人才,而且形势非常严峻,“很多企业因为没有人才,好多单子都不敢接,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万举勇指出,中国软件外包企业人才结构不合理,软件开发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软件蓝领比较短缺。“通常软件企业需要3类人才,分别是懂技术和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软件工程师和软件蓝领,最理想的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型,而我国目前却是“橄榄”型。

      另外,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缺乏有沟通和协调能力的项目负责人。”万举勇告诉记者说,国内目前项目经理大多是技术出身,项目管理能力普遍较弱,而外包项目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发包方一般并不是项目直接用户,所以在理解客户的需求方面需要与发包方多沟通;另外,进度的安排、里程碑点的检查、项目的系统测试等都需要与发包方进行密切沟通,开发环境和测试环境一般会用发包方的环境,这也需要及时的沟通协调。华平澜也对记者说,在做业务流程外包时,与发包方的沟通和交流更为重要,这时中方企业不光要懂一门外语,还要通晓对方的业务。

      本江思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对中国人才的担忧。她告诉记者,中国虽然有很好的人才,但是大多数中国的承包商还处在产业链条的最底端,搞低价格的竞争,浪费人才,导致利润被压得非常低。本江思帆还表示,中国IT人员进入日本的签证存在难度,这需要日本政府方面做出改进;另外,中日两国软件人才的社会保险政策还没有对接起来,这些都对中国从事日本软件外包产生不利影响。

      链接:无锡力争外包规模达150亿元

      无锡软件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企业群体和产业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快发展。到2006年末,全市拥有软件企业3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全市软件及软件外包销售收入103亿元,其中,软件出口级信息外包1.2亿美元。

      全市的信息外包发展迅速,软件外包业务的方向坚持以日本为主,同时积极拓展欧美市场,无锡软件外包的企业群体已经基本形成,拥有华夏计算机、横新软件、华阳软件、万泰科技等一批专门从事对日和对欧、美软件外包业务的企业。争取到“十一五”末,全市的软件及软件外包产业规模和水平达到国内先进行列,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软件产业总体规模达到300亿元,力争500亿元,软件外包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拥有5万人以上的人才队伍,并拥有一批超1000人,甚至超3000人、5000人规模的信息外包企业。




    文章来源:通信信息报

    上一篇:加纳今年一季度电话覆盖率达到27%
    下一篇: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多短板国际竞争力堪忧
  • 相关文章
  • 

    © 2016-2020 巨人网络通讯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ICP备15040257号-8

    软件外包盛世隐忧 软件外包,盛世,隐忧,软件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