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采访,EDS落户武汉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
EDS即美国电子资讯系统公司,是全球最大的IT服务外包巨头,世界信息服务业领军者之一,为全球60多个国家的企业及政府机构提供专业服务。
EDS落户武汉,是费了一番周折的。在EDS最初考察的城市名单里并没有武汉,第二轮考察后圈定的城市里也没有武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EDS高层在与某跨国咨询公司人士交流时了解了武汉,就决定来武汉考察。没曾想,短短一天的考察,让
EDS充满了惊喜,于是EDS当即拍板,就将全球服务中心设在武汉。
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软件园,记者看到了EDS的办公区。据介绍,目前EDS全球服务中心的规模已达700人,3年内规模至少达到3000人,他们承租的一栋13万平方米办公大楼于10月下旬入驻。这个全球服务中心具备从单一地点提供支持所有产业特有的应用程序、业务流程和基础架构外包服务的能力和空间。这样的中心EDS在全球只有4家。
EDS的落户,对于刚刚起步、正努力建设服务外包产业的武汉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一个信号,肯定了武汉市在人才资源、基础设施、本地市场潜力以及对东北亚目标市场的接近程度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预示着武汉服务外包业的广阔前景。
东湖高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成为武汉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图为9月27日拍摄的东湖高新区光谷软件园企业员工下班场景。
本报记者徐晓然摄
规划定位
推动服务外包基地建设
EDS到底看中了武汉什么?说起来很简单,一是科技资源,二是人才优势,三是成本优势。
“这恰恰是武汉发展服务外包业的实力证明,也是希望所在。”武汉市商务局副局长王昊告诉记者,发展服务外包业对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形象有着积极意义。目前,服务外包产业已列入湖北省、武汉市“十一五”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并通过出台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进行园区规划等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服务外包基地的建设。
武汉的科技实力显而易见。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苗圩说,“武汉不但是‘九省通衢’之地,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在全国大城市中居第三位。”武汉是我国软件领域重要的自主研究开发基地,被誉为“中国光谷”的东湖国家高新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智力密集区,共有科研机构106所,软件类国家级实验室1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科技人员53万人,两院院士51名,软件及服务外包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0000人。“十五”期间,武汉市软件企业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电子发展基金等各类研发和产业化计划320多项,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支持达到3.8亿元。软件企业已申请软件版权近千项。如MAPGIS,GEOSTAR、达梦数据库等大型软件都是业内的知名品牌。
与科技实力紧密相连的,是武汉丰富的人力资源。武汉市有58所普通高等学校,3家国家级软件示范学院,年毕业学生超过20万人,其中计算机相关专业4万人,金融、商务、外语等服务外包相关专业3万人。而且武汉的职业教育体系发达,各类IT职业培训机构100多家,针对服务外包产业的语言培训机构12家,年在校培训人数超过2万人。
“人力成本相对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要低得多,这也是武汉的重要优势之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总工程师夏亚民对记者说。
此外,武汉拥有适合服务外包发展的产业基础,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已经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良好,基础设施也不错,综合成本优势很明显。武汉地处京广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交会处,是全国交通枢纽,物流畅通,市场辐射面广。
“水电充足,市内交通方便,无论是用房用地、公用事业服务、食品及其他生活资料价格以及劳动力成本,在特大城市当中,武汉的成本是比较低的。而降低成本正是国外厂商将业务外包出来的重要因素之一。”夏亚民说。
作为重要的重工业基地,武汉的产业形态丰富,金融市场发达,文化产业也在逐渐兴起,这些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目前,武汉服务外包企业主要业务集中在软件分包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尤其在空间信息技术、制造业信息化、信息安全、网络通信等领域具有显著地方特色。
更让人自豪的是,东湖高新区美丽的自然环境,依山傍水,景致优美,这也是吸引人才流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大城市里,有这样的山水景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冯立对记者说。
如何才能更好地将这些优势转化为武汉的实力?王昊介绍说,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已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目前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有70多家,从业人员约为6000人。为了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武汉市聘请国际知名的IT咨询机构完成了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规划。在这份规划中,武汉市把自己定位为中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力争将武汉打造成为交付外包服务方面的领先城市,树立“中国外包————武汉交付”的品牌形象,即当一线城市把重点放在接单等前端营销活动方面的时候,武汉利用其科技和人力资源丰富、营运成本低廉等优势,把发展重点放在承接业务等后端运营方面,争取绝大多数服务外包业务在武汉交付。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把武汉市建设成中国服务外包主要基地和外包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国际知名的服务外包中心。
产业联盟
团结就是力量
尽管武汉有着这么好的资源优势,可是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软件开发龙头企业,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和规模。
2004年,IBM欲在武汉寻求合作伙伴,需要一个至少500人的软件企业才能接手项目。但当时武汉的软件企业还都很小,没有一家规模超过100人。
怎么办?无论如何也不能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到手的国际大单飞走啊!于是,聪明的武汉人想出了“产业联盟”这个好主意。得知这个信息的几家软件企业迅速联合起来,组建了一个服务外包联盟。
团结就是力量。“6家软件企业联合起来,就有了500人的规模,于是我们就以软件服务联盟的形式推介自己,结果得到了IBM的认可,我们联盟拿到了项目。”软件服务联盟的主要发起者之一、武汉开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武汉软件服务外包联盟理事长耿标对记者忆起当年。
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武汉软件服务外包联盟,已成为华中地区第一家联合多家软件企业参与成立的团体,而且并没有随着项目的结束以及各企业自身的发展而自动消失。随着武汉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加入联盟的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反而更加紧密,合作更加顺畅,并成为武汉地区吸引投资者和客户的一个特色优势和重要名片。
作为发起者,耿标在联盟的成长中注入了不少心血。“联盟的定位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首先,我们要做政府部门与承接软件外包企业之间的桥梁,既帮助政府部门了解企业的现状,也帮助企业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其次,我们是发包企业与接包企业之间的桥梁,我们可以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给发包企业提供许多政府并不十分了解的行业信息,这一点,很受市场欢迎。同时,我们也将客户的信息带给联盟内的接包企业。”
武汉软件服务外包联盟现在已经有20家企业成员,分为理事单位和一般成员单位,目前,设有一位专职秘书,定期召开理事会。联盟实行人才共享机制、联合培训机制以及优势互补机制,充分降低了软件外包企业人才闲置的风险,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整合了人才资源优势,以便专业、快速地响应客户的需求。
“同时,联盟也在做一些关于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方面的软性研究,希望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以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耿标对联盟将来的发展也有许多自己的思考。
“联盟的定位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因此,其存在有一定价值。”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总工程师夏亚民对联盟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联盟的发展很受政府部门的重视,政府从资金和政策方面都给予了一定的补贴和支持。
政府部门对联盟的支持其实是多方面的,不但鼓励联盟开展市场调查、咨询评估、技术交流、行业自律、政策研究、标准制定、人才培训和投资促进等服务,同时还进一步借鉴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企业联合会发展经验,帮助联盟深化现有职能,在其基础上建设由服务外包企业自发组成的行业组织,依托联盟健全相关行业的管理规范和行政执法机制,推动行业信用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定制教育
不断输送合适人才
在软件服务外包业,评价一个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不是这个企业拥有多少现金和资产,而是拥有多少“人”。人才已经成为决定外包企业生死攸关的因素,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规模小,武汉不少企业没有能力承接国际大单。
“软件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多方位、立体的,不仅要拥有精湛的专业水平,而且要能熟练使用外语,要有项目经验,要熟悉发包国家业务流程。”武汉光谷软件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邢春和说。
以最低价格找到最适合的人才,这是服务外包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准确描述。人才过于尖端,对企业来说,付出过高的成本,也是一种浪费。这样的人才使用理念,使得软件开发业成为典型的人才密集型产业。
照理说,武汉市高校云集,每年毕业的IT相关专业学生将近10万人,外语、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也有10万人。但由于缺乏相关课程设置、缺乏实训等原因,毕业的学生离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要求尚有很大距离。此外中高级管理人才也大量缺乏,人才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刚毕业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武汉市商务局外资审批处处长郑刚说,“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催生了不少致力于为企业输送专门人才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他们一方面为企业培育了对口人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说到人才培育,好几个采访对象向记者推荐一家从事培训的企业,那就是武汉思远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是一种定制教育,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思远教育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珠穆说。文珠穆也曾创办过自己的软件公司,很了解目前软件业发展的瓶颈就是人才问题。2002年,文珠穆与他人合作,共同创办了这个专门针对大学毕业生、为急需软件工程师的企业输送定制人才的培训机构。
当然,这样的培训机构在国内不胜枚举,为何思远教育的发展受到如此关注呢?文珠穆认为,思远教育不同于一些注重各种认证的培训,“尽管有些人拿到了认证,但进了企业还是不能马上解决问题。我们注重技能培训,直接从软件企业中拿来项目,用企业化的管理来培训学生,就像一种岗前培训,经过培训的学生,很受企业的欢迎。”
思远的培训模式解决了目前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在毕业生与企业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去年,经过思远培训的学生达到14万,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9万。“我们的学员中,有30%被企业提前预订了,结业后3个月内就业率可达100%。”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社会办学力量,使得迫在眉睫的人才转化问题得以逐步解决。因此,武汉在开展软件服务外包基地招商工作时,底气更足了,“武汉有能力把潜在的人才优势转化为实际优势,尽管起步较晚,但武汉的发展后劲很足。”对武汉发展服务外包业的前景,夏亚民充满了信心。
携手大连
努力形成开发合力
在美丽的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有一座秀丽的新园区依湖而建,楼群错落有致,园艺精巧别致,这里被称为“武汉光谷软件园”,是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等命名的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
漫步武汉光谷软件园,EDS、博彦、开目、软通等外包企业比邻而居,软件工程师就在各自的方寸之地与世界联通。据介绍,武汉光谷软件园入园软件企业已达45家,即将竣工的13万平方米产业楼招商形势良好。冯立说,“我们希望在5年之内形成15万人的外包规模。”
兴旺的人气背后,是武汉光谷软件园全新的运作模式。据了解,2006年7月武汉东湖开发区管委会与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武汉光谷软件园有限公司”,以企业化的运营方式,进行光谷软件园的建设、投资、管理和运营。
“引进大连软件园的先进经验,是为了打造光谷软件园的专业化、国际化形象。”夏亚民对记者说。光谷软件园目前已规划占地面积560余亩,总建筑面积将达60万平方米,办公楼全部按照服务外包产业的专业化标准建设,提供双回路用电,全天候空调,高标准的通信基础设施等条件,能满足服务外包企业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要求。到2007年末,园区将可容纳15000名从业人员,预计产值可达45亿元。据悉,未来还将在九峰山规划建设总占地面积9平方公里的光谷软件城,武汉人有信心将其建成为“华中软件之都”。
“软件业的离岸外包是国际化分工的一个必然趋势,我认为决定这种转移方向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力资源、成本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这几方面来讲,武汉的优势非常明显,光谷软件园更是集中体现这种优势。”光谷软件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邢春和曾经在大连软件园工作过,到武汉工作后,对武汉的潜力和未来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
在今年4月份举行的“中国服务外包发展与合作(武汉)国际论坛”上,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炜谈到,在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一定要有一个卓有成效的产业园,一个园区必须要有内在的配置,要有各级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要有专业化的服务,构建专业化的体系来支持客户的发展。武汉光谷软件园有限公司,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努力整合各方资源,依托业务解决方案中心、外包解决方案中心、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中心、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中心、IT服务与合作中心等专业化解决方案机构,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专业的整体解决方案。
夏亚民告诉记者,武汉市将以武汉光谷软件园为依托,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力争建成“中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即业务立足武汉本土,面向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国内其他一线城市,辐射其它相关地区,成为国内软件及相关产业集聚地,国际软件外包和信息服务企业集中区。
武汉正把多年来积淀下来的优势转化为真正的实力。相信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武汉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形象也将不断得以提升。
武汉服务外包主营业务收入
武汉服务外包主营业务收入
武汉服务外包出口收入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