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二产的三产化,是要把过去“大而全”、“小而全”运作模式的工业实施专业化分离,把应留在第二产业的留在第二产业,形成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自主知识产权;把应社会化、专业化运作的全部分离出来,交由不同性质与功能的第三产业来运作。不是靠牺牲工业,去发展服务业。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再次验证了二产的三产化这一命题,对于目前我国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产的三产化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产业发展的沿革看。服务业与制造业始终是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服务业的兴起和繁荣建立在制造业发展基础上,同时又支持了制造业发展。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前沿领域。推动工业集约发展,取决于科技、信息、金融、商务、物流等生产型服务的支撑和配套水平。可以说,没有现代服务业,就没有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工业。同时,服务业形态的发展与变化,丰富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容。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工程总包、服务外包、动漫产业等新的服务业态不断涌现,深化了产业分工协作,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从增长方式的发展看。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节能减排的形势相当严峻。这种状况的产生,与产业结构总体偏重、重工业发展偏快直接相关。服务业作为以人的智力、体力等非物质投入为主,能源、原材料等物质投入较少,与制造业相比,资源消耗较低、污染排放较少。同时,科技、环保等服务业的发展,还能够通过提供有关专业服务,促进其他产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必须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从专业分工的深化看。在工业化中后期,随着社会专业化与协作化程度的深化,一些部门加快从原来工业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性行业,如专业信息咨询业、管理服务、通信服务、技术鉴定服务等,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也表明:第二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达到45%时,制造业专业化水平提高、产业链条延长,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有一个明显的增长。而且,这些服务行业形成单独的产业后,在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其自身的业务水平得以快速提高,其结果必然促进生产和生活领域中自我服务向社会服务的大量转移,从而进一步推进服务产业化的发展。目前我国所处的这一经济发展阶段,与制造业相对应的研发、设计、金融、信息、培训、物流、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生产性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我国目前产业间的前向和后向关联度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以工业化为依托、建立在工业转轨变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上的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获得持久的活力和动力。
从国际产业的转移看。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国际产业转移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服务外包和服务业跨国投资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承接服务外包和吸引服务业FDI 也成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载体。在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中,以软件开发、IT 技术支持、数据录入、财务结算、人力资源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服务外包迅猛发展。从市场结构来看,全球服务外包业务正逐渐从最基础的技术层面的外包业务转向高层次的服务流程外包业务,发包商逐渐倾向于将ITO(IT 开发外包)和BPO(商务流程外包)业务捆绑,以满足企业自身技术和业务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跨国公司在加速向我国制造业领域进行扩张转移的同时,已经启动向我国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入的步伐,国际产业和资本正加速向我国的服务领域流动。对服务业基础相对较弱、并且以吸收加工制造业FDI 为主的我国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产的三产化,发达国家做法值得借鉴
近年来,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的比重要超过60%,其发展速度也明显快于消费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物流、运输、信息、商务服务发展最快。1980~2004年,全球服务贸易规模从3600亿美元扩大到21000亿美元,增长了近5倍,增长的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同样,金融服务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不仅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一些新技术也在金融服务业得到广泛应用,同时,金融服务业也表现出多元化、集群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综合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生产性服务业发达国家的做法,主要有以下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明确的法律法规。生产性服务业在许多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以美国为例,为了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美国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法规,逐步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等运输市场的管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运输费率下降、服务水平提高。1977―1978 年制定“航空规制缓和条款”,1980 年提出“铁路和汽车运输的条款”,1984 年制定“航空条款”,1991年颁布《多式联运法》大力提倡多式联运的发展。在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方面,美国国会 1999 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对促进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促进信息服务业方面,美国政府先后颁布了《电子信息自由法案》、《个人隐私保护法》、《公共信息准则》、《削减文书法》、《消费者与投资者获取信息法》、《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电子隐私条例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它们都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的形式来加强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的管理。在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方面,美国、日本、德国的物流协会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不仅协助政府做好物流规划、制定政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同时还开展物流研究,指导行业发展,举办交流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种专业培训,为物流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在促进信息服务业方面,日本的信息处理振兴事业协会(IPA)、信息服务产业协会(JISA)、日本数据处理协会(JDPA)、西格马系统等,这些行业组织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职责,它们既是政府联系企业的桥梁,同时也对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方面,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就是通过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自我管理的,日本也参照美国的做法,成立了公认会计师协会。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企业在缺乏决策支持或出现问题时寻找专业服务机构的意识,还能通过信息的沟通与互动,进一步构建分层次竞争协作相结合的市场结构,培育成熟的专业服务市场体系。
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从发达国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看,基础设施建设是生产性服务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比如,在促进物流业发展方面,德国政府不仅提出了长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路为主,两头衔接与集疏以公路运输为主,做到宜水则水、宜路则路,多式联运的运输战略,同时还把大力培育和建设货运中心作为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德国已经先后兴建了 20 多个货运中心,到 2010 年,全国总共将建设 30―40 个货运中心。在实施措施上,德国政府通过新的通信技术来帮助改善物流并促进装卸,促进货运代理和运输商之间的合作。
开发人力资源。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增值更多地体现在专业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不断交流和沟通上,实际上,生产性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在这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基于此,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都建立了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以保证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同时,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倡导下,还全面开展了在职教育,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二产的三产化政策取向
我们要把二产的三产化作为现实的选择,抓住我国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机遇,适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与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互动发展。
1、加强对二产的三产化认识,提高抓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长期以来,各级领导和部门对抓工业发展驾轻就熟,积累了许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但对转向抓服务业,特别是对生产性服务业感到很生疏,没有抓手。事实上,完全套用传统抓工业的思路抓服务业已不行,用过去发展工业的观点看服务业也不行。为此,一方面要尽快确定二产的三产化新思维,另一方面,切实提高各级领导抓服务业发展问题上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对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承接能力,并将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过程,转变为加快我国服务业观念更新、业态更新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
2、实现专业化发展,鼓励制造业的服务环节从企业剥离。通过细化深化专业分工,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实际上,就是制造业企业将一系列以前由内部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活动进行垂直分解,实施外部化,将研发、设计、内部运输、采购等活动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企业将内部的非核心的服务性经济活动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商来做,不仅使制造企业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推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加快从市场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附加值。
3、发挥比较优势,确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要优先发展物流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增值和互联网业务,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加快金融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专业化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业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通过发展服务业,实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人尽其才,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4、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鼓励生产性服务业走向连锁化、联盟化和集成化,实现重点领域、关节环节带动下的群体性发展。要按照集聚发展、强化辐射的要求,考虑城市建设、交通、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科学合理化划分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的功能区域,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区域性集聚。支持有条件的沿海中心城市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成为世界级的生产性服务集聚中心,提升我国服务业和整体产业的国际地位。如依托香港在金融及物流方面的先进模式,建立以香港、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中心——成为世界级别的金融服务与国际商务服务、物流服务中心;依托上海的经济优势,建立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成为我国的金融、物流、航运中心,带动与之密切相关的行业迅速发展,并吸引国际优良资产注入,成长活跃的生产性服务性中心;依托北京首都优势,文化优势和科技优势,建立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中心——成为以创新为先导的文化产业研发中心,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
5、加快体制改革,努力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环境。激活市场主体,加快事业单位改革,鼓励和支持在服务领域创业创新;放宽市场准入,消除部门、行业的进入壁垒,降低金融、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非公资本进入的前置准入条件;改变服务业在土地、电力价格等方面与工业的不平等待遇。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在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的引导性投入具有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它代表了政府的指向。不能因为市场化而排斥政府引导性投入。要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内安排资金,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加大政府对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力度,不断扩大规模,以此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