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400电话
  • 微网小程序
  • AI电话机器人
  • 电商代运营
  • 全 部 栏 目

    企业400电话 网络优化推广 AI电话机器人 呼叫中心 网站建设 商标✡知产 微网小程序 电商运营 彩铃•短信 增值拓展业务
    《2008年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之软件城市竞争力

    本课题受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组委会和《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委托

    学术委员会:陈浩 邓锋 侯自强 华平 杭诚方 陆景锴 马颂德 倪光南 史炜 张琪 朱敏 赵昊

    编委会主席:21世纪报系发行人 沈颢

    大连市信息产业局局长 江亲喻

    编委会成员: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主编 刘洲伟

    大连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 靳国卫

    21世纪报系总经理 陈东阳

    课题组组长:卢爱芳

    课题组成员:21世纪经济报道IT版全体记者编辑

    出品机构:21世纪研究院

    第三部分

    我国软件城市竞争力

    3.1.软件城市与软件城市竞争力

    软件产业和IT外包服务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当前,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为我国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软件产业和IT外包服务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现阶段我国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城市,14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4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国的各类软件基地城市总计达到了19个(去除重复的基地)。本报告将这些城市统称为“软件城市”。所谓“软件城市”是指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已经成为该城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该城市有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的基础条件、长期规划和战略,在该城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聚集效应,形成了企业集群,该城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从业人数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这样的城市我们称之为“软件城市”。我国19个软件城市的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如表3-1所示)。

    国外软件业有一个惯例,客户在进行投资目的地或者供应商选择的时候遵循的是“Country Before Company”的原则先选择国家再选择企业,其实对于城市也是一样存在“City Before Company”的原则,即先选择城市再选择企业。

    随着中国软件(11.23,0.44,4.08%,吧)产业的不断扩大,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化、复杂化和国际化。虽然中国的法律环境不断改进,但是还不能够为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提供足够的保护。中国的软件城市和印度、爱尔兰等国家的软件城市相比,我国的软件城市在竞争力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国内市场上,大量欧美软件企业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印度企业也在积极进入;在欧美服务外包市场上我们面对着强大的印度企业,以及爱尔兰、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企业的竞争;而在中国企业占优的日本服务外包市场上,印度企业也在积极介入。目前,对于19个软件城市,既面临着国外软件城市的竞争,也面临着国内其他软件城市的竞争,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就成为软件城市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报告将详细地分析我国19个软件城市的竞争力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软件城市未来的竞争定位。

    3.2.软件城市竞争力指标

    对于软件产业的发展,可以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因素进行研究。全球软件大国发展软件产业过程中,根据各国国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软件模式,如美国的技术与服务领导模式、印度的出口模式、日本的嵌入模式、爱尔兰的本地化模式。我国的国情和软件产业的发展背景与各软件大国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和印度国内需求较小相比,我们有着巨大的国内需求;和日本软件市场局限于国内相比,我们有实力也有机遇去争取海外订单;和爱尔兰发展软件的本地化相比,我们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和市场需求,我们应该发展自主的软件产品;和美国的技术和服务领先模式相比,我们还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但是,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的人才供给,使得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道路必然是一种自主创新和服务外包并重的发展模式。

    全球软件产业的领先国家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这些国家也是软件外包的主要发包国,其中美国占到了40%。外包接包市场主要是印度、爱尔兰等国家。其中,美国市场被印度垄断,而欧洲市场则被爱尔兰和以色列垄断。鉴于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三国在当今全球软件产业上的巨大成功,它们软件产业发展模式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报告依据国外的相关文献,并综合印度、爱尔兰、以色列这三个国家的发展成功因素,从中选择出关键成功因素,并在此上,建立了软件城市竞争力模型,通过该模型对软件城市竞争力进行分析。

    成功的软件产业的竞争力应该具备符合行业特点的地理位置,较大的行业规模,有针对性的客户群体,有特色的产业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质量保证,优越的政策和商业环境,充足的人才资源,较低廉的成本支出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等。因此,本报告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软件城市竞争力分析模型和软件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1)行业规模;(2)基础设施;(主要考察典型的软件科技园区);(3)客户类型和分布;(4)政策环境和商业环境;(5)人力水平;(6)知识产权保护措施;(7)产业特点;(8)创新能力。

    图2-1 软件城市竞争力模型

    3.3.国内主要软件城市竞争力分析

    3.3.12.苏州软件城市竞争力分析

    3.3.12.1.产业规模

    苏州2001年1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科技企业孵化器”;2001年4月被国家人事部认定为“中国留学人员苏州创业中心”;2004年6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2005年3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中国欧美软件出口工程”试点基地;2005年6月被国家广电总局认定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2007年3月 被江苏省发改委认定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07年7月被国家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联合认定为全国首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2007年苏州软件服务收入97.3亿元,软件服务外包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经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达到61家,累计认定的软件企业达到225家,累计认定的软件产品达到1000多个。苏州软件园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目前,苏州市现有各类服务外包企业约500家,其中外商投资服务外包企业213家。外包业务主要涉及软件开发、动漫设计、研究开发、第三方物流、金融会计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目前,苏州市服务外包呈现以信息服务外包(ITO)为主的国际服务外包快速发展、业务流程外包(BPO)领域不断拓展、知识流程外包(KPO)起点较高的发展态势。

    在软件外包快速发展的同时,服务外包的领域也正在不断拓展。首先是动漫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现有20余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动漫企业,可从事动漫软件开发、二三维动漫制作、动漫产品设计、互动游戏产品开发、动漫游戏运营等业务,专业技术人员近千人,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动漫产品设计、制作、运营产业链。其次是研发设计外包日益壮大。全市经省级以上认定的外资研发机构近70家,其中独立法人的外资研发机构15家,主要为跨国公司的亚太及全球部门提供研发支持。第三是流程外包承接能力不断增强。

    3.3.12.2.基础设施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500多年历史。苏州的古典园林和文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是我国制造业的重镇。

    苏州通讯设施完备,宽带城域网光缆总长度达到9.6万公里,宽带核心交换能力为3776G,城市出口带宽达到72.5G。

    苏州软件园、工业园区服务外包产业园、高新区科技城和X2创意街区、吴中科技城、昆山外包集聚区——现代广场、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和太仓国际服务外包创业园等已成为苏州服务外包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市主要用于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专业功能载体规划建筑面积近900万平方米(不含物流园),初步形成了软件外包、动漫外包、创意设计和第三方物流等服务外包产业集群。

    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市服务外包的重要集聚区,全市80%以上的外包企业和从业人员在工业园区,其软件外包销售收入约占苏州市的90%。

    苏州国际科技园地处中新合作区的西南角,南靠秀丽的独墅湖,北临宽阔的机场路。总体规划占地面积61公顷,规划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7亿元。国际科技园于2000年4月启动,分五期完成建设。国际科技园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企业孵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七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一流的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高度聚集的特色科技创业园。

    3.3.12.3.客户类型

    苏州的定位是:重点拓展欧美外包,继续发展日韩外包。针对美国将成为中国第一大发包国的发展趋势,利用欧美项目集聚优势,重点打造对欧美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利用长三角地区日韩企业聚集、苏州与日韩交流频繁的优势,大力拓展日韩离岸外包市场。

    3.3.12.4.人力水平

    苏州具有充沛的人才资源储备和较强的人才集聚、培养能力。目前苏州的人才总量和质量在全国同等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2006年全市在与沪、京、深等人才高集聚地区的人才交流中,人才的流进流出比达到7.7∶1。

    随着苏州软件外包的迅速发展,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等苏州高校在秋季招生时纷纷开设了嵌入式软件专业,为本地及周边地区培养一批紧缺的软件外包人才。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加强了与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的合作,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学院、东南大学软件学院先后落户独墅湖高教区。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占地10平方公里,主要用于发展园区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区内现有6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院,3所本科院校和2所大专院校,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已设有10家分站,在站博士后和博士达30多人。至2010年底,将吸引研发机构100家,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0人,建成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0个。全省首家民办软件学院——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于今秋在苏州高新(4.35,0.07,1.64%,吧)区正式招生。另外,苏州2000余家日资企业也为苏州培养了大量的日语人才。

    3.3.12.5.政策环境和商业环境

    苏州市被认定为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城市以来,积极推动国际服务外包工作,市政府正式出台了《苏州市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制订了《苏州市贯彻落实〈推进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提出了到2010年,全市服务外包业务总额、出口额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引进、培育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100家,其中入选商务部“千百十工程”的离岸外包企业50家以上,把苏州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服务外包基地的奋斗目标。

    目前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达1.8万家,世界500强企业有122家在苏州进行投资,其中,松下、佳能、博世、艾默生、三星、芬欧汇川等分别在苏州设立了独立研发机构。

    苏州高新区大力发展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从区财政预算中安排不少于1.2亿元的资金来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给与房租补贴等优惠支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投融资机制,企业贷款以及相互间的并购、重组、股份制改制、上市等将从优享受区内有关政策,对于有一定成果的企业进行嘉奖。

    随后又陆续增加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对软件企业开展“双软认定”和资质认证给予资助和奖励,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支持软件产品的应用推广和信息化建设,支持软件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江苏省追求服务向外包延伸并极力打造本身品牌,而苏州作为江苏外包核心区必将由此受益。江苏有关部门正在组建“江苏省软件外包联盟公司”。据悉,先期已有六家实力派企业加盟,将在海外设立对外联系“窗口”,意欲让“江苏外包”的品牌在全球叫响。

    苏州市政府重视推进软件外包企业与境外先进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力求将“世界工厂”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办公室”。

    3.3.12.6.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苏州工业园区工作方案》,园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2006年成立了“苏州工业园区知识产权局”,建立了以管委会主任为组长的“苏州工业园区知识产权保护领导小组(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园区出台了《关于加强苏州工业园区知识产权工作的试行办法》,专门设立了园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

    园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重点开展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平台设置了专利信息检索、法律咨询、维权服务、举报投诉、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功能。

    设立总额为1000万元的知识产权保护基金。对涉及知识产权侵权的,经初查后,由基金先行理赔,待侵权案审理结束后,再将理赔款项返回基金。

    2007年苏州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和第四位;全市登记软件著作权1200多件,名列江苏全省第一。苏州市政府部门带头使用正版软件,两家企业分别被国家和江苏省授予软件正版工作示范企业。为了全面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苏州中级人民法院拥有知识产权案例审判权的权限,苏州市连续两年被授予版权执法先进城市,市知识产权局被评为专利工作先进集体。

    3.3.12.7.产业特点

    苏州的软件行业在服务外包迅速增长的同时,嵌入式软件、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应用软件都在快速发展,软件产业链愈接愈长。

    苏州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总体思路是以离岸外包为重点,引进一批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高端市场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本地服务外包骨干企业。苏州各类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软件外包形成了稳定的业务渠道和市场份额;动漫外包异军突起;研发设计外包日益壮大;企业内部管理外包承接能力逐步增强;财务、数据处理外包等业态也在迅速发展;苏州本土外包企业成长的同时,进入这一领域的外资开始增加。

    苏州重点发展BPO(业务流程外包),培育壮大ITO(信息技术外包)。立足园区现有物流、人力资源、财务金融等BPO优势业务,重点承接技术先进型业务流程外包业务,鼓励企业承接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网络管理等ITO业务。

    苏州优先发展制造、影视动漫、生物纳米等园区优势产业的服务外包,大力发展金融业等相关服务外包。重点发展需求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业务运作服务、供应链管理等业务流程外包和信息技术外包,同时利用毗邻上海的优势,大力发展金融财务外包、法律等专业服务外包。

    3.3.12.8.创新能力

    苏州政府长期以来精心营造创新氛围、着力打造创新平台。为鼓励自主创新,苏州市委、市政府制订并出台了《苏州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等“四大行动计划”。

    苏州坚持把对外资研发机构的引入作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苏州外向型经济发达和跨国公司进驻较多的优势,有重点地引进一批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先进技术型企业,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开发项目,充分利用外向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扩大技术来源,实现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和升级。

    3.3.16.武汉软件城市竞争力分析

    3.3.16.1.行业规模

    武汉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总数53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0家;外资企业、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企业109家。拥有8家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12家企业通过了CMMI3级以上认证,96家企业通过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302家通过双软认证,软件从业人员达3万人。武汉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涉及外包领域的城市,从1991年就开始开拓日本和欧美的软件外包市场。近年来,凭借良好的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科教优势,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更是迅猛发展。2006年底,武汉市被评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近年来,武汉市全力打造“中部最大服务外包基地”,2007年服务外包业总产值突破125亿元。

    目前,全市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超过70家,从业人员达到4000人。服务外包业务以软件分包和相关信息技术服务为主,在空间信息技术、制造业信息化、信息安全、网络通信等领域的软件技术具有显著特色。软件外包年销售收入达到4000万美元。业务流程外包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呼叫中心座席数量达到4000多个。依托现代装备制造业、商业和光电子产业发展的第三方物流外包服务已具备一定规模;在金融后台服务和人力资源外包业务发展上有较大潜力。由于科技实力雄厚,知名企业纷纷在武汉设立研发中心,在汽车、手机、集成电路设计及光电子产品研发服务上具备潜力。

    3.3.16.2.基础设施

    武汉是华中地区航空中心,有武汉天河机场,机场与市区有天河机场高速公路相连。武汉是长江的重要港口。有武汉港、阳逻港等。另外,武汉市在光通信领域、激光领域、政府网站建设、城管管理信息化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其中,光通信领域极为突出。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1991年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机电一体化、新材料、高科技农业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2001年3月,国家科技部批复同意建立国家火炬计划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01年7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复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孵化场地30000多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300多家,毕业企业200家、累计孵化科技项目540余项、累计提供就业机会12000余人/次、累计有200多位海外留学人员创办了60多家科技企业。

    武汉光谷软件园一期规划占地600余亩,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武汉光谷软件园在获得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的授牌后,不仅引入了外包巨头EDS,毕博、英国电信、印度帕特尼、埃森哲、日本NTT、佩罗系统以及Gartner、英标管理咨询体系认证等多家500强企业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服务外包企业也成为其邀请对象。园区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中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

    与此同时,光谷软件园二期工程规划也在筹划中,总面积约9.38平方公里,它与未来武汉科技新城都市核心为邻、南临武黄高速公路,西接武汉市城市三环线,北到九峰森林保护区的王家店旅游中心。相比现在的武汉光谷软件园一期,二期建成面积约为现有软件园的16个大。与光谷软件园一期规划的定位不同,光谷软件园二期在功能规划上将更加完善,以软件教育和研发为主,与一期形成优势互补关系。意在打造一个集软件开发、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生活配套和相关公共服务产业于一体的国际化高科技产业园区。

    3.3.16.3.客户类型和分布

    武汉是我国最早一批涉及外包领域的城市之一。从1991年起就开始拓展欧美和日本市场。但武汉软件外包订单规模偏小,层次偏低。武汉市的目标是以武汉光谷软件园为依托,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力争建成“中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即业务立足武汉本土,面向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国内其他一线城市,辐射其它相关地区,成为国内软件及相关产业集聚地,国际软件外包和信息服务企业集中区。

    3.3.16.4.政策环境和商业环境

    武汉市政府对软件产业给予了大力扶持。除每年1亿元专项扶持资金外,还有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对服务外包产业各类人才培训和高级人才引进费用给予补贴;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优先将服务外包产业用地项目列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主动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前置审批和工商登记便利。政府还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十一五”期末,力争将武汉建成中国服务外包主要基地和外包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国际知名的服务外包中心。

    与此同时,武汉作为外商投资中西部的人点地区和首选城市之一,创业氛围浓厚,有利于吸引创业者投资。世界500强已经有68家在武汉投资,另有300多家跨国企业在此设立办事处。同时作为一座山水园林城还适宜于创业和居住,对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除了具备丰富的未开发的人力资源之外,武汉的另一大优势就是低成本,这也为其大规模承接国内其他一线城市转包的订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同样一个外包方面的职位,武汉的薪资水平只有北京等一线城市的60%-70%。而其他方面的成本差异甚至比薪资还要大。例如,租金等。

    3.3.16.5.人力水平

    武汉是高校云集的大都市之一,45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相关专业,拥有3所国家级示范软件学院;职业培训机构超过100家,每年在校培训人数2万人;武汉国际外包人才实训基地——“思远智谷”,更成为中国首个万人规模的国际软件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但是,这座“人才富矿”被白白地浪费了——由于早些年武汉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外包产业链,人才大多流向了上海和北京等一线城市。

    随着近年来武汉软件外包的兴起,外包企业纷纷进入,武汉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人才短缺也已经出现,而武汉的培训机构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

    为打破“人才瓶颈”,目前武汉市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对大学应届和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参加服务外包从业技能培训的费用给予补贴;对企业因引进急需的服务外包人才所产生的费用,在武汉市人才引进基金中给予支持,助推外包企业发展。

    3.3.16.6.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武汉市政府历来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知识产权局、新闻出版局、工商局等多个部门,协调实施对专利、产权、商标的保护工作。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全面实施武汉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2007年推进计划责任分工》,对全市30多个相关部门和单位下达了43项具体工作任务,共有40项工作任务得到完成和基本完成。市政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工作方案》,共同推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知识产权工作。市政府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查工作的意见》(武政[2007]75号),率先在国内大城市实行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查机制,避免因知识产权问题导致重大经济损失。为了完善区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先后批复在武昌等12个区的科技局和文体局分别加挂知识产权局和版权局的牌子。连同此前已成立的硚口区知识产权局,武汉市13个区全部成立了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武汉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称号。

    3.3.16.7.产业特点

    武汉请国际知名的Gartner公司为武汉的软件产业把脉,将武汉定位为“中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这也意味着短期内武汉并没有与北京、大连等外包一线城市一争长短的打算,而是专注于“交付”。这其实也是基于自身资源状况的必然选择,虽然拥有丰富的外包人力资源,但是客户资源的缺乏是这些二线城市的最大软肋;毕竟大部分跨国公司坐飞机过来直接去的还是北京、大连。

    产业环境良好,人力资源丰富,技术优势明显,成本优势在国内领先使得武汉拥有长期发展的潜力。在发展ITO的同时,BPO业务也是重点,具有成本优势,加上国家级的服务外包规划机构,容易形成向周边辐射的区域BPO中心,此后可向远程型BPO中心迈进。

    3.3.16.8.创新能力

    武汉市积极开展重点自主创新产品计划以提高产品高科技含量、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形成重大技术标准、取得核心技术为重点,力争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群。经过“十一五”期间稳定连续支持,做大做强高科技产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3.4.软件城市竞争力排行

    3.4.1.软件城市软件收入规模排名

    3.4.2.软件城市软件从业人员规模排名:

    3.5.外包产业趋势与软件城市的发展

    3.5.1.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交由企业外部的专业服务提供商完成的经济活动。服务外包中涉及的服务性工作(包括业务和业务流程)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并采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服务外包是企业通过重组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了成本并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服务外包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和业务流程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近年来,中国服务外包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中国现在已经认定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达到了14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城市达到了4个。

    2007年中国的软件和出口与服务外包达到了102.4亿美元,增长69%,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12.46%14。

    根据易观咨询的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离岸软件外包市场的规模达到了146亿人民币的规模。2008年1季度达到了39.27亿人民币。根据《2008年中国软件行业研究报告》的统计,从发包市场看日本仍然是中国最大的发包地,市场份额高达53.1%,欧美发包市场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份额略有下降为28.4%,香港方面的发包份额为9.4%,保持了其比重缓慢下降的趋势。从接包市场看,国内接包市场前三名是华北、东北、华东,分别占据33.4%、22.8%、17.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名和第五名的是华南和西南。其中西南地区增速最高,尤其是四川省,2007年已成为我国软件出口的一个增长极。

    国内的服务外包企业正在走向成熟,中国出现了一批千人以上的大公司,以文思、博彦、软通、中软、东软为代表的企业开始出现融资与并购,规模不断扩大。东软集团整体上市方案获批;文思创新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上海海隆软件(14.10,0.44,3.22%,吧)在深圳交易所中小板上市。

    3.5.4.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能复制印度模式吗?

    3.5.4.1.外包1.0与外包2.0

    对于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业内也存在着不同的争论,有专家认为中国应该走印度模式,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萨蒂扬大中华区BIDW业务负责人Sushil Asar先生认为中国外包产业正在上演印度外包产业曾经上演的电影,只不过是换了不同的角色而已。

    但EMC中国研发中心副总经理李映则将外包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外包1.0和外包2.0。外包1.0就是一个成本的外包,因为印度已经有足够的规模效应,如果我们重复它这种道路的话,挑战和压力是很大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做了这么多年还没有做出像印度那样5万以上规模外包公司的原因。但是现在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的外包不是成本的外包,而是技术的外包和人才外包,即外包2.0。

    外包2.0的显著特征第一点是技术外包,技术不再是单一和集中的IT系统,而是全球的和分布的系统和服务,比如云存储,云计算,比如软件即服务(SAAS),这种分布的系统和服务要求很好的基础设施。这方面中国跟印度来比是领先的,而且有政府这方面的支持。第二点是人才外包,传统成本外包的时候,像一些新的公司比如Google,从成本来讲它没有必要到中国来外包。美国也在招人,中国也在招人,但是它永远不会这么快地在美国招到这么多高端的人才满足它的新技术和新的项目需求。软件外包2.0是技术外包、人才的外包,是中国软件外包非常独特的机会,如果中国能够更好的把握这个机会的话,其实是非常有希望的。

    3.5.4.2.中国外包产业应立足内需市场

    也有专家认为印度和中国完全不同,印度只是一个服务外包大国,根本不是一个软件大国,印度90%是服务外包,而中国服务外包只占10%。本报告对主要软件城市的软件收入和软件出口进行了比较,请见表3-11。

    2007年中国的软件和出口与服务外包达到了102.4亿美元,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12.46%。根据易观咨询的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离岸软件外包市场的规模达到了146亿人民币的规模,按照这个数据2007年中国离岸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只占软件总收入的2.5%。

    另外,从表3-11的统计可以发现,19个软件城市中有9个城市的软件和服务外包出口占软件收入的比率在10%以下。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收入占软件总收入比率较高的城市,除深圳外,其他城市的软件总收入在软件城市中排名均较低。总体上,在软件收入水平较高的软件城市中,软件出口在软件总收入中的比例较低,这一方面反映出在这些城市中软件收入主要还是依靠内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软件城市发展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还有很大的潜力。

    现阶段,中国的软件城市的软件产业还是以内需为主,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巨大的内需为中国软件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这是印度所不具备的条件,所以中国的软件产业应该首先“立足于内需”。另一方面,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才供给,一线软件城市具有良好的人才和技术基础,二线城市具有很好的成本优势,中国的软件城市也要抓住世界服务业转移的趋势,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立足于内需市场,插上服务外包的翅膀”是中国软件城市未来的选择,根据软件城市的特点,建立既有高端,又有低端的软件产业价值链,营造良好的软件产业生态,是中国软件城市未来的发展之路。

    3.6.软件城市定位分析

    中国现有各类软件城市数量已经达到了19个,它们的软件行业规模、基础设施、客户分布、商业和政策环境、人力资源水平、创新能力、知识产权的保护、产业的特点均各不相同,这些因素造成了各个软件城市不同的竞争力水平。

    各个软件城市应该如何定位,如何避免软件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如何根据各软件城市的竞争力水平,确定各软件城市的定位,对于我国软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建立我们软件产业良好和谐的商业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根据各软件城市的竞争力分析,对各软件城市的发展做出如下的定位建议:

    北京——全球软件研发中心

    大连——对日外包服务中心

    上海——集成电路中心和金融外包服务中心

    西安——业务流程外包中心

    济南——自主创新型软件城市

    成都——西部软件外包中心

    杭州——电子商务城市

    南京——工业应用软件城市

    广州——网游动漫软件城市

    珠海——软件蓝领培训基地

    长沙——数字媒体软件城市

    苏州——制造业IT服务中心

    天津——高端制造业软件服务城市

    深圳——软件自主创新型城市和嵌入式软件城市

    武汉——中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

    无锡、合肥、大庆、南昌——成本优势型外包城市。

    上一篇:产业升级:广州承接香港离岸服务转包
    下一篇:重庆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相关文章
  • 

    © 2016-2020 巨人网络通讯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ICP备15040257号-8

    《2008年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之软件城市竞争力 2008年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