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人哈利·卡扎兹安的业务就是在中国生产睡袋,然后把睡袋越洋运到美国,但他最近意识到这种数学模式再也行不通了。
油价高涨屡破纪录,运送一个标准40尺集装箱货物的成本,从2000年的3000美元上涨到如今的大约8000美元,利润空间被大量挤压了。因此卡扎兹安在今年夏天做出了一个激进的举动:把睡袋制造厂搬回了亚拉巴马州的哈尔雷维(Haleyville)。能源价格上涨、美元贬值、通货膨胀,这些因素损害了美国制造商所说的“中国价格”——以前中国生产商可以提供40%~50%的成本优势。
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的首席货币分析师任永力(Stephen Jen)表示,如果燃料价格继续上涨,在过去30年推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那种出口模式,将面临危险。“我们不是说亚洲经济将会崩溃,而是说亚洲过去享有的那些非凡条件,由于能源冲击,如今正被飞快地改变。整个亚洲处于压力之下。”
涟漪效应非常深远。随着中国进口量下降,美国出口量上升,美中之间的贸易失衡开始自我修正。全球贸易路线正在改变,可能回归一个不那么融合的世界经济。在20美元一桶石油的时候,外包到中国的模式出现了。过去几个月,石油交易价大约是每桶110美元,很多专家说它最终会冲破每桶200美元。因此一些美国公司把生产从中国转移到美国市场旁边的墨西哥北部,但有些则选择搬回美国国内。
中国对美钢铁出口额今年前7个月下降38%,而美国对中国出口钢铁额增长10%,美国中西部钢铁制造商如今生意很红火。家具、家用电器和纺织品也都是把生产基地回迁的公司。美国法鲁克系统公司已把熨斗、头发吹风机和毛刷生产基地,从中国迁回到休斯敦,在当地创造了1000个就业机会。美国萨古斯国际公司也计划把生产中小学课桌椅的生产线,从中国搬回得克萨斯州。
即使石油价格继续上涨,进入中国的全部或多数工厂也不会回到美国。很多设备都在几年前被拆分并运出,再次搬迁成本太高。尽管现在运费高企,中国仍具有部分优势——许多原材料价格仍很便宜,数百万中国熟练工人的工资只是美国工人的一小部分。审计咨询机构德勤今年6月发布的调查显示,美国制造商考虑今后3年把工厂建在包括墨西哥在内的北美地区。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经济学家鲁宾和塔尔说,美国人不再绕半个世界去找便宜劳动力了,现在是要在合理运输距离内,寻找最便宜的劳动力。他们的研究报告说,在一个油价达到3位数的世界,距离就是成本。贸易自由化和技术可以把世界变平,但运输价格高涨再把它变圆。
尽管中国经济发展连续4个季度减速,但仍是世界增长最快的20个经济体之一。中国官方数据显示,1~5月,劳动密集型出口增长从一年前的29.6%下降到16.7%。任永力表示,在短期内,高油价对亚洲显然有负面冲击,但从长期来看,有助于中国实现生产更具科技含量的产品,以及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