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网(CHNVC.COM)讯 “成大事、立大业”一直是刘军的梦想。
就在一年之前,刘军或许从没有想过自己一手创立的大连华信有一天会被收购——在他的计划里,在合适的时间上市,实现创业伙伴们的造富梦,并借势将公司做大,成为中国的infosys、Tata,将是大连华信的不二归宿。
但目前,这个大梦想不得不以另一种轨迹继续。
2月17日,东软集团(600718.SH)发布停牌公告称,公司拟与大连华信通过合并方式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具体方案尚需向相关部门进行政策咨询及方案论证,公司与大连华信已经完成初步磋商,此事项尚存在不确定性。
在将软件业视为城市名片的大连,大连华信又被视为大连软件外包业的一张名片。“金融危机的味道正在飘散。”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东软集团对大连华信的并购。
夭折的上市
大连华信成立于1996年,截至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软件外包业务规模最大的公司之一,特别是其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进入日本市场的软件企业,大连华信在对日软件外包业务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像所有亟待突破发展规模、寻求资金和品牌突围的中国企业一样,大连华信也有着一个难以释怀的上市梦想。
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至少自2007年开始,大连华信就悄然加快了上市进程。有据可查的是,2007年8月,刘军将大连华信变更注册为股份有限公司,并着手筹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8年4月,大连华信向深交所提交了招股说明书,该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将发行5000万股,股本规模由1.5亿股扩大为2亿股。
但此次上市计划最终未获通过。
海通证券分析师陈美风将此次上市失败归结为:由于股市走弱,对IPO审查更加严格,上市计划最终未获证监会批准。陈表示,由于证监会没有通报华信上市未获通过的情况,目前无法了解其未获上市批准的确切原因。
“主要是某些规则上不过关。”2月23日,对于大连华信上市未果,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推广部人士告诉记者,“虽然我们对拟上市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没有具体限制,但商务部的一些行业准则、产业政策、外商投资政策构成了企业上市的第一道门槛。”
另一家外包企业的负责人则向记者透露,大连华信上市未获批准的原因可能在于其股权结构方面的问题:一是自然人股东过多;二是外资股东的问题。
在大连华信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多次引入外资股东。根据大连华信提交给深交所的招股说明书,目前其外资股东包括微软投资、NEC软件、日立软件、NEC、NTTData、新日铁SOL,分别持股11.14%、6.68%、6.27%、5.75%、4.90%、2.37%.而截至2007年底,刘军等6名实际控制人共持有公司35.41%的股权,而张起臣(时任大连华信董事会秘书)等103名自然人持有25.25%的股权。其另一个重要股东是持股2.23%的大连软件园。
在大连华信的股权结构中,管理层及员工持股比例约为60.66%,外资持股比例约为37.11%.
上述软件外包企业负责人认为,大连华信如果选择在国内A股上市,其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监管方面对外资持股的严格限制,其上市未获批准,不排除是在这方面卡了壳。
消息人士透露,在深交所上市计划未获通过后,大连华信并没有停止自己的上市步伐,而是积极考虑赴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由于其主要外包客户均在日本,大连华信因此将境外上市的目的地选择在了日本。但分析人士认为,大连华信最终未能成功登陆日本证券市场的原因可能是,其自然人股东数目过多,持股比例过高等原因。事实上,日本证券市场对自然人股东数目和持股比例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定。
两地上市计划未果之际,全球金融危机却又扑面而来。
大连华信的主要外包市场在日本,而日本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受损甚大。公开资料显示,丰田、日产、马自达、三菱汽车、富士重工等日本重要企业均预计2008财年将出现净亏损,上述五家公司的亏损总额预计将达7070亿日元(约合531.4亿元人民币),而日本以索尼、东芝、松下、三洋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业预计将亏损200亿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大连华信所服务的主要是日本汽车业、电子业企业,而这两个行业在此轮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大连华信的业务难免也会受到影响。
尽管没有确切的数据显示大连华信所受影响的程度,但软件外包大国印度的遭遇可资对比。被视为“印度骄傲”的软件外包行业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后急速放缓,目前印度最大的3家软件外包巨头,TATA、Infosys和Wipro的利润都出现了明显下滑并面临裁员困境。
一位熟悉大连华信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从2008年10月-12月,上市计划受阻和金融危机影响,使得一些员工对公司未来的信心受到影响,甚至有些员工因此离开了大连华信。该人士称,那段时间,刘军经常要花一些时间来给员工们打气。
并购交易额约28亿元
上述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大连市有关方面在获悉刘军的苦恼之后,开始为大连华信牵线搭桥,对象则是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企业东软集团。
事实上,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一直梦想在规模上赶超印度的竞争对手,为此他一直在寻找合适并购对象。获悉大连华信的并购意向后,刘积仁喜出望外。据称,双方迅速推进,从接触到最终拍板,用时不足三个月。
东软集团发布停牌公告后,本报记者随即联系采访刘积仁。但东软集团方面表示,目前,公司处于禁言期,不能接受任何采访。
熟悉证券市场并购交易情况的人士告诉记者,在停牌后的30日内,东软集团将按照《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召开董事会审议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届时,公司股票将在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后恢复交易;若公司未能资产重组预案,公司股票将于30日后恢复交易,同时公司在股票恢复交易后3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根据大连华信2008年4月提供给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招股说明书,2005年公司实现营收约3.53亿元,2006年约4.29亿元,2007年约5.52亿元。除了对日外包业务外,大连华信还有大量自有产品,其中包括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MIIS)、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新电信业务支撑系统(DHCNGi-BSS)、呼叫中心解决方案等。
海通证券分析师陈美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预估:大连华信2008年营收约在7亿元,其历史利润率约20%,净利润估计约1.4亿元。
他认为,根据东软集团目前的现金状况,估计此次收购将采用向大连华信增发股票的方式实现。截至2008年9月30日,东软集团拥有现金储备约7.8亿元,上年同期约为13.69亿元,期内因偿还银行贷款,比上年减少约5.89亿元。
陈美风假设大连华信2009-2010年仍有20%的成长,东软集团收购大连华信的市盈率将为20倍,以2008年净利润1.4亿元计,并购金额将为28亿元。
目前东软集团合并大连华信的具体方案尚未出台。上述消息人士透露:东软集团还将就此与大连华信沟通,特别是合并细节,其中可能包括增发方案。
接盘者东软
软件外包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尽管东软集团和大连华信同处于软件外包行业,难免同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大连华信的一个“致命弱点”在于:其业务过于集中,因此,在危机到来的时候,风险也过于集中。
根据大连华信提供给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招股说明书,其对日软件外包业务在2005年-2007年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76.05%、79.82%和78.67%.另外,其来自NEC、NTTDATA、日立、新日铁SOL、通用电气等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在这三年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分别达到57.03%、55.19%和52.94%.
一位目前已离开大连华信的前员工对记者表示,深交所上市未获通过以及目前的金融危机,让大家意识到,公司以单一软件外包业务的概念上市,已经不再可能。
而接盘者东软集团,则可以借此交易,实现自己进一步扩大规模的梦想。
有软件外包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此次交易对东软集团至少能带来三方面的好处:一是规模做得更大了,在政府扶持软件外包产业的情况下,能获得更多支持;二是业务规模大了,与发包客户有了更大的议价空间;三是客户会更加认同东软的接单能力。
目前,东软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企业,约占全国市场的8%,大连华信位居次席,约占4%,两公司如果合并,将产生更大的规模效应。
陈美风认为,两公司合并后产生的协同效应将表现在:一是东软集团的软件外包业务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将由目前的8%上升到约12%;二是两者的客户有互补效应,东软集团目前的外包业务以嵌入式软件为主,主要客户有阿尔派、东芝、SONY、松下、Nokia和Moto等,而大连华信外包业务以开放式系统为主,主要客户与其重叠度不高。
事实上,一心想要在软件外包领域创造国际品牌的刘积仁同样相信,软件外包行业的摩尔定律是:规模越大,发展越快,企业只有共同优化资源,以开放的态度合作,才能面对激烈的竞争。
根据赛迪顾问提供的数据,2008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的发包方有61.7%来自日本,但日本的外包业务量在全球只占10%的份额,全球主要发包国为美国,其发包量占全部份额约65%。但这个市场60%的业务量被印度企业拿走。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强强联手,向欧美市场进军,才是中国软件外包行业真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