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总书记314定位把重庆推到了一个很高的战略位置,对重庆有很大的期待。重庆陆续成为了国家软件外包示范城市和两化融合国家级的试验区。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和战略部署下,重庆也提出了要在将来几年之内,把信息产业发展成第一支柱产业。
如何快速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重庆自身的优势在哪里?在整个产业中园区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带着种种问题,计世网总经理欧阳斌近日采访了重庆市北部新区管理委员会软件与服务外包办公室主任杜耀武博士。
欧阳斌:在整个中国地理板块的概念来看,中西部板块中的重庆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区域。近年来,重庆提出要在几年内将信息产业发展成第一支柱产业。作为重庆三大园区之一的北部新区被定义为继浦东、滨海之后的“中国第三区”。在这样的背景下,请问北部新区在重庆市发展信息产业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杜耀武:北部新区已经成为重庆园区中的龙头,未来也必将成为整个西部园区的龙头。最基本的条件是因为它将被升格为继浦东和滨江新区之后的“中国第三区”,它将是即浦东和滨海新区政策的集成。
重庆市委市政府研究北部新区的规划已经通过,马上要上报国务院,预计今年之内就可以挂牌。另外就是北部新区去年合并了重庆经开区、高新区和北部新区,占地157平方公里,去年产值大概有3000亿。所以说是有非常丰富、厚重的基础的。
落实到服务外包产业,重庆实际上落后了。重庆是去年7月17日被授为国家的第17个服务外包基地。08年业绩在全国20多城市只能排在末位,所以整个园区、政府部门都很着急,很上心这件事。所以我们最大的举措是成立了一个服务外包软件办公室,我也是从西安被调到这儿里,主抓这方面的工作。
杜耀武:新加坡模式主要是政府强力推动,可以说在国家所倡导,国家支持力度非常大,整个国家像一个巨型的国有公司一样。它的网络遍及全世界,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国家,或者号称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无论是从国家财力、信息网络、专业化的程度、人才储备都是非常高端和格局化的。此外,它的战略定位非常明确,以动漫为主服务外包,还有医疗器械和水务的核心技术,这是21世纪新加坡发展的引擎。
大连实行是官助民办的模式,这个模式也开展比较早,官方和外围提供一些财政政策,提供一些信息资源的支持。基础设施开发,还有招商以及园区的管理,由大连软件园这个公司提供。这个模式目前看来是比较成功的。
北部新区现在发展外包服务的模式,最主要是以我们本身的制造业企业为基础提供研发外包的业务。此外,就是继续发展园区内比较强势动漫方面的服务外包、呼叫中心、互联网的服务外包等。
杜耀武:目前入住的企业大概有350多家,主要集中在几大领域。制造业比如说像力帆、福特这样的大型企业;还有像中冶赛迪这样的国际化工程技术公司;处于互联网前端的博拉;还有我们跟中国移动合作做呼叫中心的美音。还有一些世界著名公司,比如说微软、富士通、IBM,以及即将落户北部新区的思科。现在,园区软件外包产业5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有30多家。
服务于企业的新型园区
欧阳斌:软件外包企业对园区配套设施的要求是很高的,对园区服务也有一些比较共性的需求,目前看来北部新区这块比较突出的需求是什么?
杜耀武:做服务外包的企业对基础设施,特别是电信基础设施和人才的环境要求特别高,我们也有具体的困难。北部新区虽然说是重庆最大的开发区,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基础设施,但是在电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宽带的带宽还是不太足,信息堵塞。另外就是电力,双回路电力配套不健全。第三就是人才,虽然我们为投资商提供免费两年的办公室,还有配套的员工及专家公寓,但是与高标准服务外包园区比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们深深感觉到这个事情的紧迫性,今年还有一些对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整个改造这个状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消息,就是我们在市委市政府、信产局、外经委,还有运营商的支持与配合下,申请到8条155兆的电信通路,这样就能大大缓解信息的堵塞问题。
欧阳斌:北部新区目前这个阶段的发展重点哪里?目前已经取得哪些阶段性成果?
杜耀武:正如刚才说,北部新区虽然有一些基础,但是它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特别是工作进度比较慢。比如说去年商务部对国家各个园区外包产业进行考核,重庆排在落尾。为什么?因为重庆的出口成绩为零,培训也只有一两百人,所以这个指标特别落后。
今年国务院和商务部加大了绩效评估的力度,我们现在工作重点就是两手都抓。一手完善我们的基础设施,而且要摸清园区企业的经营状况,帮助它们积极申报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另外我们在规引进一些重大项目落户,比如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建立的一个“信息安全示范基地”。我们只能采取这种综合性促进手段,不能说只局限于某一面。
欧阳斌:去年全球性金融海啸带来直接的影响就是各个企业都在收缩开支,优化流程,这同时造成了一点,就是重庆也在提的一个“反周期发展”这样的机会的到来,北部新区怎么看待这个机会?你们又如何帮到你们入住企业来获取这样一些机会,都有哪些措施?
杜耀武:反周期这个概念特别好,实际上帮助了我们园区的服务外包企业。
第一就是我们帮助企业在沿海和国外密切追踪大型服务外包发包商和咨询商的动向。刚才提的思科,还有IBM培训中心和GE培训中心,以及印度班加罗尔的国家软件协会,他们都跃跃欲试表示要带着培训商和承包商,来与我们合作。主要是看上了我们的低成本,和当地服务外包企业的潜力。
第二我们帮助企业分析自身的优势,捕捉自己核心业务,与一些发包商和国际机构进行对接。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上个礼拜,我们邀请NEC来体验一个医疗器械服务外包整体解决方案,结果促成NEC很短期就决定投资1800多万,进行研发合作。
第三点就是利用危机积极帮助企业开拓本地市场。比如说我们的金融、保险行业,以及五个重庆所带来的商机,这是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所急需的。
第四就是提升企业的认证,因为国际发包商对认证是特别看重的。
最后一点,因为我们现在工作的最大瓶颈就是人才的缺乏,所以我们同重庆大专院校甚至全世界培训机构进行积极联系,开展各种培训,今年北部新区要实现一万人的培训计划。
欧阳斌:您刚才说到人才了,人才是软件外包里面很重要的部分,那么在重庆57所高校里面IT相关人才是5万人左右,他们流失率现在是什么样的?
杜耀武:去年是有所增加,可能超过了6万。据我们几年的累计统计,大约流失率有60%到70%。近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人才正在回流,回流的原因上面已经说过,无外乎由于产业转移,重庆本身自身的吸引力还有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这些都可以说是符合“反周期”概念的。
欧阳斌:在产学研一体的协同方面,园区做了哪些工作?
杜耀武:在产学研的话,我们首先是投入。比如说在培训方面,按照商务部人才补贴政策,基本上能做到1:1。另外我们邀请世界知名的公司,通过内训、讲座论坛,以及在大学中举行各种活动,来启蒙或引导大学生对这个行业产生兴趣,经过培训从事这个行业。
比如说我们现在固定了几所学校,通过这些学校和园区进行联合成立一个投资公司或者咨询机构,来进行产学研整体协同。还有一个,就是要成立我们服务产业联盟和协会。
所有这些活动旨在分享信息,加强共识,进行人才的招揽,在实现整个服务外包产业链的逐步升级。
拉动内需 积极寻找机会
欧阳斌:园区在积极帮助入住的企业寻求各种合作机会,寻找商机,那么它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形式实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运营机制?
杜耀武:这个机制首先是我们专门建一个投资500万建立一个专门的重庆市北部新区服务外包软件交易平台,马上就要运作,在这个上面可以实行政府、企业和一些咨询机构的沟通。这个平台可以实现三方或者四方的技术沟通。
另外一个举措就是我们积极瞄准大企业,希望以这些大企业为核心来招商引资,带来相关的附带产业集群。
第三就是我们通过单于世界著名服务外包活动,来宣传北部新区和企业的项目。
还有,我们将逐步探索在沿海和海外建立北部新区服务外包招商办公室。。
欧阳斌:重庆有一个很明确提法就是做在岸外包的引擎,因为它本身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几个支柱行业有很强大的实力,那么园区有没有接触这些大型企业,把内需给调动起来?
杜耀武:有,商务部要求是这样,今年提出政策里面很重要一个转变,就是面对世界这个形势和我们企业接待能力,提出离岸和在岸业务两手抓。另外一个背景,就是重庆工业基础实力雄厚的优势。现在这些前来洽谈服务外包项目的发包商客户,他们要求必须配套一定的在岸业务。所以我们有一个案例,某企业,已经决定把业务办事处建在北部新区,但是它要求我们必须在当地提供一定的金融和保险行业的业务。这样通过我们倡议,跟外经委一起说服市委市政府,召集了一些银行,保险公司,还有一些在金融方面有需求的大型的汽车制造企业,逐个拜访进行摸底,企业们表现的非常兴奋。
但是这样的需求挖掘形成常规机制还是有一定困难,因为在岸外包业务,基本上是市场行为。而我们为了促进服务业务的发展,特别是为了完整我们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进展,所以采取这种双红战略,但还是很费钱的。好在重庆的政府机构对在岸外包非常重视,而企业里面有很多业务也是自己或者我们本土提供商不能完成的,所以这些因素混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定的市场。我们也想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但是目前还不是很成熟。
欧阳斌:国内的传统企业不愿意把自己业务外包出去,更多是自己建立系统。那么重庆汽摩、装备、能源、化工这几个支柱产业里面,现在这种外包比例是多少?
杜耀武:这个数字还不太清楚,但是总的趋势是一样,中国企业都是不太愿意,或者说还没有觉醒把自己外包业务分包出去,这可能跟国情有关。中国人才比较便宜,什么都是大而不妥;另外企业还没有真正体会到服务外包或者ITO、BPO带来成本降低和效率的提升;第三个就是因为很多企业原来零零散散分包的业务都是由中国本土服务外包企业所做的,这个可能具有一定的锁定关系。
欧阳斌: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成本,但是随着人民币升值,以及新劳动法对人力资源保护,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为了不降低核心竞争力,从其他方面降低成本具体有哪些措施?
杜耀武:麦肯锡报告上说中国未来劳动成本优势将逐步丧失,但是我认为至少对于重庆这样的城市来说,这个过程肯定会滞后的。同时,北部新区帮助园区企业降低成本也有一些措施。培训方面,我们根据国家1:1的配套补贴直接降低培训费用。另外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就降低企业通信或者接入宽带的费用。第三就是对办公设施,还有专家公寓我们实行两年免费,直接降低了成本。更重要是我们对企业融资,大部分服务外包企业的资本金或者说运营资本不太充足,特别是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会成为瓶颈,所以我们对企业进行担保,包括保险以及金融贷款实行了贴息和补贴制度。
欧阳斌:在未来时间内您说的一揽子方案,园区将会做多大的投入?
杜耀武:我们去年定的政策是每年5千万人民币,我们今年定的至少1亿以上。
欧阳斌:在重庆除了北部新区之外还有西永、永川等其他软件园,这几个园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否存在竞争的关系?我们怎么来处理这样一个问题?
杜耀武: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是并没有多大影响。本身从整个宏观来说,服务外包涉及到每一个行业。当然具体根据重庆自身优势,资源是有限的,肯定园区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西永的发展模式是公司制,以大项目为核心里吸附连带的产业集群,我觉得这个模式是很成功的。还有一个永川目前基础比较薄弱,主要是教育这块资源比较多,所以他们聚焦于培训和中低端服务外包业务。我们这个园区制造业比较发达,还有一些政策,应该聚焦于中高端业务,建立长期规划。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项目,而是应该着眼于三个层次,ITO、BPO乃至最后最高级别的KPO,在中国建立一流的服务外包园区。现在重庆三大园区的三种定位完全可以实现互补,实现重庆服务外包产业和重庆直辖市定位的匹配。
“十百千万亿”的工作目标
欧阳斌:北部新区软件服务外包这块未来几年的规划远景是什么?
杜耀武:按照商务部的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到2012年,大概预定的目标至少主要产值500亿以上,就业人员5万以上,出口5亿美元以。
我们今年工作目标就是我们提出来的一个“十百千万亿”。
“十”就是要引进十个重大项目。大的项目主要是500万美金以上,公司要就业500人以上,这是服务外包行业特点所决定的。
“百”要和一百家知名的咨询公司或者是发包商建立固定的联系渠道。
“千”是我们今年要基本建立和一千家服务外包提供商的联系,让他们至少知道国家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很重视,并且说服他们积极开展服务外包业务。我们核心是300家,按照商务部要求,进行了三级共建机制。这个举措是我们在全国率先执行的,目的就是共同完成目标,增强信心,让企业壮大,更好运用政策。
“万”是今年至少要培育一万名大学生。有四种形式,高校培养,企业培养,园区培养,和多方合作。有订单但是合格的人才不好找,所以第一培训机构你要选好;另外就是合作的公司一定要选好,这样的培训出来的人马上就能从业,这样就能实现我们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培训目标。
“亿”就是,因为去年出口统计是让我们感到不好意思的事,所以今年我们至少做到1亿美元以上。这个也是有保障的,我们完全可以超过1亿美元。即使这样做到1亿美元,我们只是我们兄弟城市,比如说成都和西安08年的成绩,所以重庆市作为一个直辖市,北部新区作为“中国第三区”,如果不知耻而后勇的话,是很难堪的。王岐山副总理在2月关于商务部进一步发展服务外包工作建议会议,复函之后提到了末位淘汰制,要对20个示范城市进行末位淘汰制,单从这个方面讲,如果做到最后如果被淘汰的话,那对所有的重庆市拥有的称号是不匹配的,所以我们要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