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网报道】据有记载的1952年的数据显示,当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不到4亿元(当年价),人均仅为155元,相当于当时国际上最不发达地区的水平。2008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75亿元,人均超过6万元,已经达到并且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从“最不发达”到“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南京的经济实力,和60年前相比早已是天壤之别。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近一年来,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侵袭,南京发挥创新优势,从容应对,推动了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南京的雄厚经济实力,夯实了城市建设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经济转型,产业结构高端延伸
物资匮乏,这是解放初期的集体记忆。当时的南京,农业是经济的主导,工业刚刚起步。在走过“大跃进”和“文革”的弯路之后,南京全面改革开放,从1978年至今,南京进入了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伴随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2002年以来,全市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实施了“工业第一方略”,二产发展提速升级。在推动石化、钢铁、电子、汽车等传统支柱产业提档升级的同时,全市梳理出一批新兴的产业链,进行重点培育。
近年来,南京实施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产业向高端升级,投资向高端集聚,增量向高端集中。全市经济结构得以持续优化,经济总量持续提升。
2008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南京千方百计“保增长促转型”,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75亿元,增长12.1%;完成财政总收入742.4亿元,增长18%。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持续加深,但南京仍然在一季度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9.2%的同比增幅。
实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南京这座城市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在2008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100强榜单上,南京位列第四位,比前一年上升了四位。携程旅行网联合尼尔森公司发布2008年“十一”黄金周全国人气城市排行榜,南京同时位列“出行人气最旺城市”、“到达人气最旺城市”及“黄金周人气最旺城市”前十名。
创新驱动,经济展现充沛活力
从要素驱动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南京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正在经历这样的嬗变。
近年来,南京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自主创新的“南京模式”,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教资源优势向产业领域转化。
2008年,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南京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与中科院、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院校的人才及科研战略合作,也取得了进展。
去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成了检验南京创新驱动效果的考场。危机的冲击下,南京经济发展的亮点不仅没有被淹没,反而更加凸显。
以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为特点的软件和服务外包等科技服务业,成为2008年南京经济发展的耀眼明星。2008年我市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68亿元,总量占全省1/3强,增长30%,软件出口达8亿美元,有8家企业进入中国软件百强行列,服务外包合同额已超过2007年全年的一倍。在今年一季度,南京的服务外包合同额再度实现了93.1%的高增长。
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正向产业领域转化。2008年在宁主要高校、科研院所应用技术成果就地转化率为40.23%,比上年增长3.63个百分点。像十四所,优势技术就地转化,拓出了轨道交通、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巨大市场空间,今年就将冲击百亿元产值目标。
创新也让企业铆足了发展的劲头。今年春节前,南瑞继保拿下大单,中标贵州天生桥至广州的直流输电控制保护改造工程,实现国产平台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的首次应用;南京高精传动公司的高精度齿轮箱占据国内市场90%的份额,明年的生产订单都已经早早落实。拥有这样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实现了逆境中的高增长,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蓬勃壮大的创新力量,成为南京新一轮发展的核心动力。
组团集群,产业彰显生态特色
打开南京的产业版图,不同的园区都有相对固定的“色彩”,这些色彩代表了不同的产业特色。
在江宁开发区,上海大众南京分公司、长安福特马自达南京公司和发动机公司、福特研发中心、大批零部件配套厂家聚集于此,形成了南京乃至长三角的汽车产业高地;在南京化工园,大批项目都集中在一条粗大的化工产业链上,是上下游关系;在徐庄、江东、雨花等地,软件基地的建设渐成气候,吸引了国内外诸多知名的软件企业落户……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已经形成了以4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9个省级开发区为支撑,22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
过去散布在主城内的工业企业,相继搬迁进入园区,并同步实施了技术升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同时,主城内以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现代商贸集聚区、金融集聚区、总部大楼、工业设计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特色园区,这几年发展迅猛。
随着产业版图的日渐清晰,南京10大工业产业链集群发展的优势也日益明显,构成了南京工业总产值冲击万亿元级的“主力军团”。眼下,国家扩大内需计划和产业振兴规划,更是让装备制造业、风力发电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轨道交通产业等优势产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组团集群发展,让南京经济的生态特色日益明显。进入新世纪以来,南京率先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化工园和大厂工业集中区等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用水量等指标,都已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今天的南京,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向后期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一个“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发展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南京实力”鼓舞人心
本报评论员
这则报道以详实数据和实例,展示了南京解放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这座美丽古城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南京实力”鼓舞人心。
60年不懈奋斗,30年艰辛探索,历届市委、市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使得南京经济越来越充满活力,显示出雄厚实力。这种“实力”不仅体现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上,更体现在每个南京人生活中。
南京巨变也好,“南京实力”也好,都在昭示我们: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也是最大的民意。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南京实力”必将更雄厚,使南京人民更生活更加幸福。
劳动创造世界,奋斗成就伟业。南京解放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令人鼓舞的“南京实力”,是劳动群众不懈奋斗的结果。正值“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向所有为南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的劳动者致敬!
放眼未来,新机遇等着我们去把握,新挑战等着我们去战胜,前景光明而任务艰巨。让我们围绕“保增长、促转型”这一主线,以更高目标追求激励自己,坚定信心、奋发向前,不畏艰险、强力攻坚,不断增强“南京实力”,奋力推动南京走在科学发展前列,把南京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