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丁志杰持类似观点的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企业了解自己的实力很重要。
在中国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全世界的期望值非常高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可能在中国地位和中国形象这个大背景下,我个人认为容易高估自己,把自己的实力的水平的素质评估可能会比较高,但是中国的企业的能量或者企业的资质在中国范围之内的比较并不等于在国际范围之内的比较。”
不仅是经济学家在担心,各位商界企业家也有着自己的忧虑。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傅成玉:对于企业经营来说,任何时候都要谨慎,不仅是我们看金融危机的时候要谨慎,经济发展非常好的时候更要谨慎。”
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联想收购IBM的事情至今依然备受争议。
因为都在中国打过嘛,但出去以后对国际市场毕竟还不是很了解,尤其是那种就是业务要混成一起的,组成一个团队的这样的业务。你能不能很好地进行磨合,让西方的管理人员调动他的积极性,但是又能很好地控制得住,这些都是要看火候的,要看并购人本身的底气,你对行业真了解,真能掌握,能控制,你就敢做这事,不然的话,反正中间是一定会有火花出来。”
事实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道路并不平坦。2004年上汽集团出资5亿美元,控股韩国双龙汽车公司,这是中国汽车企业首次并购国外同行业企业。然而由于在并购之初,上汽对韩国国内复杂的法律环境、劳资纠纷估计不足,又缺乏管理韩国企业的国际性人才,结果导致当初设想中的技术合作、技术引进毫无踪影,韩国公司中国化”的计划也已经成为泡影。富通是一家以经营银行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在欧洲公司中排第20名。2007年11月,因次级债问题富通股票已连续四个月下跌,中国平安出资238.7亿元控股富通。然而由于前期缺少对富通净资产预判的经验,这笔曾经让人兴奋的海外投资,却让平安遭遇滑铁卢。就在平安收购富通后不久,富通集团轰然倒塌。此外,(上图标)TCL收购法国的汤姆逊,联想收购IBM、中铝收购力拓,中投公司投资黑石和摩根斯坦利,也都相继亏损,失败,或者至今很难证明是一个成功的收购。因此,看似机会难得的海外抄底,在许多时候也不得不让人捏了一把汗。
我觉得要小心,不能头脑过热。我特别担心的就是趁着这个时机有很多人有抄底的想法,想去兼并国外的公司,实际上我觉得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陈伟鸿::但很多人觉得机会难得,不趁这个时候出手什么时候出手?”
机会到了,是时机了,但是不可盲目,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现在我已经知道有我的朋友当中有出手收购国外公司实际上已经造成了包袱,很多企业是得不偿失的。”
陈伟鸿:这样的海外机会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呢?哪一个可能性大一点?”
我的观点是全球化,海外并购两重心,选择好并购对象就是机缘,选择不好那就是陷阱。”
海外新机会我该怎么做?
看来拥有一双慧眼,识别馅饼和陷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很多国外的企业对于来自中国的并购等等,怀有很多的不信任,有的甚至是敌意,像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曾经非常巨大。看来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光是一双慧眼,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更好的获得对方认同?对于这些问题,参与首届中国经济年会的商业领袖和专家又是怎么看的呢?一起来看看。
调查问卷三:您对中国企业海外目前的市场开拓现状满意吗?
在这个选项行中有74%的人选择了不满意。占到了被调查人中的绝大多数。这也是我们这次调查问卷中意见比较统一的一个答案。那么究竟如何开拓海外市场呢?
请专家,请国际上的专家来帮你研究。”
哪些方面的专家呢?”
你比如说投行、会计师、律师。”
刚才您提到摆脱风险的方式之一是请一些专家,就在这个时候张宏伟先生举了一个反对牌,反对的是这一点是吗?”
张伟宏:我想回答的问题是,海外并购确实是两重性,关键的核心问题不是聘请中介机构,而且我的经验是中介机构是最不可信的。”
你有过这个惨痛的教训吗?”
最可信的是什么呢?你的国际化团队。你要收购的目标你有没有这样的能驾驭这个项目的国际化团队。这是你的核心,如果我们都依靠于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别忘了,它就是来赚钱的,它做成了赚钱,做不成不收钱,因此它想办法赚钱。”
陈伟鸿:想办法赚钱的同时不也就尽力地促成这件事。”
张伟宏:我举一个例子,惨痛的教训,不是太惨痛。举个例子,我们收哈萨克斯坦油田。花旗银行评估12亿,其它中介机构评估10个亿。然后我们就开始收购,6个亿开始收购。最后金融危机来了,我们重新评估,我们请了谁呢。请了我们自己的团队,我们自己的团队到那儿看完之后,回来只是1个亿到1.6亿。”
陈伟鸿:但关键是你们的被收购对象认同不认同你们的评价结果?”
张伟宏:对付是个上市公司,按道理在美国挂牌的上市公司,评估机构是很严格的,承担法律责任的。这个评估是可信的,但是它也有造假的成分在里面。因此我们审查完了之后,排除了那些水分,它的价值规模,最后我们放弃了收购。”
陈伟鸿:所以海外收购的风险之一其实你也提到了,就是这些不职业的,不称职的中介机构。”
张宏伟:最不可信的就是中介机构。”
这个我有一点不同观点,你走到国外去你完全靠自己,省了一点中介费,你绝对是失败大于成功,偶然的一个案例你可以成功,但是绝大部分案例都是失败。一定要学会利用市场的机制来帮助你,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利用当地的,你刚才讲的问题,就是你没有选择好,你要有能力选择好称职的中介机构,来实现你的目的,那是万无一失的。”
海外新机会 馅饼还是陷阱?
通过海外并购走出国门,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企业,这是很多中国企业的梦想。但是在这方面我们不乏沉痛的教训,像上汽收购韩国双龙等等,很多收购都是以失败告终,这些并购不仅没有给我们打开通往国际市场的通道,反而让中国企业损失惨重。那么2010年,当我们再次面临这些机会时,我们如何能够分清这些机会是馅饼和陷阱?继续关注我们来自中国年会的报道。
尽管很多企业都认为金融危机成为海外发展的重要发展契机,但是在我们设计的这份调查问卷中,当问到中国企业进行大规模海外并购的时机是否到来时却出现了明显的分歧。持赞同和反对意见的人分别为52%和46%。
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是我们迎来的是最复杂的一年,也就是说在2010年世界经济以及各国经济都会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产生这些新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与丁志杰持类似观点的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企业了解自己的实力很重要。
在中国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全世界的期望值非常高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可能在中国地位和中国形象这个大背景下,我个人认为容易高估自己,把自己的实力的水平的素质评估可能会比较高,但是中国的企业的能量或者企业的资质在中国范围之内的比较并不等于在国际范围之内的比较。”
不仅是经济学家在担心,各位商界企业家也有着自己的忧虑。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傅成玉:对于企业经营来说,任何时候都要谨慎,不仅是我们看金融危机的时候要谨慎,经济发展非常好的时候更要谨慎。”
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联想收购IBM的事情至今依然备受争议。
因为都在中国打过嘛,但出去以后对国际市场毕竟还不是很了解,尤其是那种就是业务要混成一起的,组成一个团队的这样的业务。你能不能很好地进行磨合,让西方的管理人员调动他的积极性,但是又能很好地控制得住,这些都是要看火候的,要看并购人本身的底气,你对行业真了解,真能掌握,能控制,你就敢做这事,不然的话,反正中间是一定会有火花出来。”
事实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道路并不平坦。2004年上汽集团出资5亿美元,控股韩国双龙汽车公司,这是中国汽车企业首次并购国外同行业企业。然而由于在并购之初,上汽对韩国国内复杂的法律环境、劳资纠纷估计不足,又缺乏管理韩国企业的国际性人才,结果导致当初设想中的技术合作、技术引进毫无踪影,韩国公司中国化”的计划也已经成为泡影。富通是一家以经营银行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在欧洲公司中排第20名。2007年11月,因次级债问题富通股票已连续四个月下跌,中国平安出资238.7亿元控股富通。然而由于前期缺少对富通净资产预判的经验,这笔曾经让人兴奋的海外投资,却让平安遭遇滑铁卢。就在平安收购富通后不久,富通集团轰然倒塌。此外,(上图标)TCL收购法国的汤姆逊,联想收购IBM、中铝收购力拓,中投公司投资黑石和摩根斯坦利,也都相继亏损,失败,或者至今很难证明是一个成功的收购。因此,看似机会难得的海外抄底,在许多时候也不得不让人捏了一把汗。
我觉得要小心,不能头脑过热。我特别担心的就是趁着这个时机有很多人有抄底的想法,想去兼并国外的公司,实际上我觉得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陈伟鸿::但很多人觉得机会难得,不趁这个时候出手什么时候出手?”
机会到了,是时机了,但是不可盲目,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现在我已经知道有我的朋友当中有出手收购国外公司实际上已经造成了包袱,很多企业是得不偿失的。”
陈伟鸿:这样的海外机会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呢?哪一个可能性大一点?”
我的观点是全球化,海外并购两重心,选择好并购对象就是机缘,选择不好那就是陷阱。”
海外新机会我该怎么做?
看来拥有一双慧眼,识别馅饼和陷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很多国外的企业对于来自中国的并购等等,怀有很多的不信任,有的甚至是敌意,像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曾经非常巨大。看来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光是一双慧眼,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更好的获得对方认同?对于这些问题,参与首届中国经济年会的商业领袖和专家又是怎么看的呢?一起来看看。
调查问卷三:您对中国企业海外目前的市场开拓现状满意吗?
在这个选项行中有74%的人选择了不满意。占到了被调查人中的绝大多数。这也是我们这次调查问卷中意见比较统一的一个答案。那么究竟如何开拓海外市场呢?
请专家,请国际上的专家来帮你研究。”
哪些方面的专家呢?”
你比如说投行、会计师、律师。”
刚才您提到摆脱风险的方式之一是请一些专家,就在这个时候张宏伟先生举了一个反对牌,反对的是这一点是吗?”
张伟宏:我想回答的问题是,海外并购确实是两重性,关键的核心问题不是聘请中介机构,而且我的经验是中介机构是最不可信的。”
你有过这个惨痛的教训吗?”
最可信的是什么呢?你的国际化团队。你要收购的目标你有没有这样的能驾驭这个项目的国际化团队。这是你的核心,如果我们都依靠于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别忘了,它就是来赚钱的,它做成了赚钱,做不成不收钱,因此它想办法赚钱。”
陈伟鸿:想办法赚钱的同时不也就尽力地促成这件事。”
张伟宏:我举一个例子,惨痛的教训,不是太惨痛。举个例子,我们收哈萨克斯坦油田。花旗银行评估12亿,其它中介机构评估10个亿。然后我们就开始收购,6个亿开始收购。最后金融危机来了,我们重新评估,我们请了谁呢。请了我们自己的团队,我们自己的团队到那儿看完之后,回来只是1个亿到1.6亿。”
陈伟鸿:但关键是你们的被收购对象认同不认同你们的评价结果?”
张伟宏:对付是个上市公司,按道理在美国挂牌的上市公司,评估机构是很严格的,承担法律责任的。这个评估是可信的,但是它也有造假的成分在里面。因此我们审查完了之后,排除了那些水分,它的价值规模,最后我们放弃了收购。”
陈伟鸿:所以海外收购的风险之一其实你也提到了,就是这些不职业的,不称职的中介机构。”
张宏伟:最不可信的就是中介机构。”
这个我有一点不同观点,你走到国外去你完全靠自己,省了一点中介费,你绝对是失败大于成功,偶然的一个案例你可以成功,但是绝大部分案例都是失败。一定要学会利用市场的机制来帮助你,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利用当地的,你刚才讲的问题,就是你没有选择好,你要有能力选择好称职的中介机构,来实现你的目的,那是万无一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