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400电话
  • 微网小程序
  • AI电话机器人
  • 电商代运营
  • 全 部 栏 目

    企业400电话 网络优化推广 AI电话机器人 呼叫中心 网站建设 商标✡知产 微网小程序 电商运营 彩铃•短信 增值拓展业务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软件之都”大连的软件战略

      访大连市市委书记夏德仁

      老三届,上山下乡知青,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地地道道的经济学博士;

      从一名普通的助教,到大学校长,再到东北最具活力的滨海名城的一把手,教书十六年,从政十二年,名副其实的学而优则仕”;

      这就是大连市市委书记夏德仁的履历。

      2009年11月,美国《商业周刊》选出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人”,入选的11名政府官员中,夏是唯一一位纯粹的地方官”。对此,他说相信那不是对他个人的褒奖,而是大连这个城市的出色表现引起了世人关注。

      6月21日,在大连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软件产业交易会开幕前夕,夏德仁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采访。

      软件业与大连城市面貌最吻合”

      《中国经营报》:在人们印象中,大连是个旅游城市,港口航运业也很发达,但过去10年来,你一直热心推动软件产业的成长,你是怎么考虑的?相对于那些成熟的优势产业来说,软件产业对大连意味着什么?

      夏德仁:我曾经说过,与大连城市面貌最相吻合的产业就是IT产业,特别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目前大连有四大优势产业,分别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硬件以及软件产业,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连的软件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1998年产值不过区区2亿元,没什么优势可言,直到2003年之后,我们才把软件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提出来。但大连一向有发展软件产业的潜力,比如雄厚的大学教育资源,大连有22所大学,30多万在校学生,我当过大学校长,那时候每年毕业生有大概1/3找不到工作,1/3工作不对口,软件产业是以人力资本为主要投入要素的,这2/3的学生,其实都是很好的人力资源。

      再从大连自身的面貌来看,它是座半岛城市,地狭人稠,环境容量有限,老百姓对发展石化等重化工业,心理上是有抵触情绪的。因此,长远来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智力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应该是我们的主攻方向。

      从全局上说,如今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还是以数量型、粗放型为主,最大问题是石油、铁矿石等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的约束,今后这种压力会越来越大,而软件产业形象地说就是一个聪明的人再加上一台电脑”,能耗比较低,排放也很少,有助于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关键问题在于,不是随便哪个城市都适合发展软件产业,我们相信大连有这个基础和条件。

      《中国经营报》:能否举例说明一下10年来大连软件产业进步有多大?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在推动外包产业,大连如何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夏德仁:2009年大连的软件销售收入大概是4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0年前的200倍,软件出口额14亿美元,相当于10年前的50多倍,软件从业人员约8万人,相当于10年前的30多倍。我想再有10年的发展,软件产业加上信息服务业应该成为大连第一大支柱产业,超过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

      上世纪90年代末大连软件产业起步时,我们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就是国际化战略,即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际大公司引进为重点,以国际大公司与国内公司进行合作为主要形式。当时我们注意到,就像80年代境外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内地转移一样,90年代末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转移,也是国际上非常明显的趋势。这种国际产业转移如果中国不去争取,印度及东南亚那些国家就会拿走。国际化战略让我们获得了很多海外的业务订单,实现了发展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的阶段性目标,而今天,我觉得大连软件产业也面临着结构转型或发展方式的转型。如果说,过去十年大连软件产业是以服务外包为主的话,今后十年就要大力开发自主创新品牌的软件产品,来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今后十年是创新的十年,是可持续发展的十年。

      企业海外兼并每花100块钱,

      政府补贴40块钱”

      《中国经营报》:大连提出一个口号是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现在你们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目标?还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夏德仁: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大连软件产业的规模在中国不是第一位的,研发能力可能也不是最强的,但在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方面,大连排在全国前列,大连市政府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工作方式,相信也是全国领先的。根据权威的国际数据公司(IDC)统计,2008年反映各个城市中软件和服务外包交付能力的交付指数”,大连排在中国第一位,全球第五位。我们的软件产业在企业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战略/国际市场营销战略以及政府的服务体系,在中国都称得上是一流的。从软件产业的个别指标讲,我们已经是中国第一了,今后还要全力以赴争取综合水平的中国第一,世界领先。按照我们的高新技术园区规划,2020年左右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将成为世界一流的软件产业带,软件产值和出口额都是国际一流的,能不能达到世界第一,现在我还不敢说,但达到一流我们还是有充分信心的。

      《中国经营报》:你刚才提到大连软件产业面临结构转型和自主创新的挑战,对在大连创业投资的软件企业来说,也一定存在很多风险和不确定性,政府怎么为它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夏德仁:软件产业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上世纪90年代末大连软件产业起步时,尽管我们提出的是国际化战略,承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国际产业转移,但仍然把自主创新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推动企业不断创新他们的技术和产品。现在大连软件400多亿元的销售收入,出口额为14亿美元,比例不到1/4,因为产品大都是面向国内市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型软件和嵌入式软件。

      但软件企业的创新不应是一种封闭的创新,不能坐在家里自己去想,过去也有一些失败的例子,由于不考虑市场需求,产品没有国际市场也没有国内市场,所谓创新”的成果最后都不了了之,所以我们特别提倡开放式创新,就是在国际竞争过程中,通过与国外合作,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方式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我们有一个重要的政策手段,提供40%的资本金的补贴,鼓励企业兼并国外的研发企业或高科技公司,即企业兼并每花出去100块钱,省市两级政府各出20块钱。兼并国外软件企业有两个好处,一是把对方的研发团队和核心技术买过来,二是把对方固有的市场、营销网络也兼并过来,这对提高本土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我的名片上从来不写我是教授”

      《中国经营报》:去年底美国《商业周刊》选出当今中国40个最有影响力的人”,你是唯一入选的市级地方政府官员,请问你有何感受?作为一名从政的学者,你受到海内外关注,怎么看待自己与大连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

      夏德仁:《商业周刊》那个评选我开始并不知情,后来听到时有两方面的感受,第一,我认为国外的人评价官员和国内的人评价标准不大一样,他们可能更看重官员的特殊背景,比如我曾是一位教授,但对国内老百姓来说这并不是那么重要,所以对这个评选结果我看得很淡;第二,我比较高兴的是,毕竟这次因为我的入选,使大连的国际知名度和关注度进一步提高了。换个角度说,我能入选最主要还是因为我是大连的市委书记,如果我不在大连而在其他城市工作,可能就评不上了。大连这座城市非常有魅力,又是高速发展、科学发展的一座城市,它为每位在此工作的人创造了很好的事业舞台。这些年我也接触了一些国外媒体的记者,包括《纽约时报》的弗里德曼,还有英国BBC、美国CNN的记者,我想他们绝不是冲着我个人,而主要是冲着这座城市来的。今年年初,我在瑞士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明显感觉到中国经济崛起和城市的快速发展,确确实实在世界上影响非常大,也为我们这些人提高国际知名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至于我个人有一点学术背景,在领导经济工作过程中,可能更理性一些,这是有利的一面,但一名学者转到行政部门,到地方政府党委工作,我觉得面临着最大挑战是需要再学习。现在我的名片上从来不写我是教授,没有任何过去的记录,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和政府里的同事们一起,从零做起,把过去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推动大连整个城市的发展。

      记者手机

      教授治市

      见到夏德仁时,第一印象是,这位执掌大连这个中国北方明星城市最高权力的地方大员身上,看上去没什么官僚气。

      举一个例子:采访刚刚开始,他就开门见山对记者说,有关大连软件产业发展的基本材料,相信宣传部门会准备好了,今天我们稍微放开一点,谈谈文件之外的一些话题,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

      而在准备此次采访时,记者意外地搜索到了一个夏德仁门户网”,不仅页面设计颇为精致,内容也相当丰富全面。在网站的首页,有一段市长座右铭”: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大连人,大连的一方水土哺育了我,培养了我,作为大连人民的儿子,我的心底一直蕴含着对大连深深的热爱,今天当选为市长,使我获得了报答家乡养育之恩的机会。请大连的父老乡亲放心,为了大连的发展,我将殚精竭虑,为了大连美好的未来,我将奋斗不息!”

      在去年5月担任大连市市委书记之前,夏德仁当了六年多的大连市市长,这个座右铭”,应该就是当年新官上任的他对500多万大连市民发布的执政宣言”。

      而在1998年初投笔从政前,夏德仁是东北财经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是真正的教授。

      众所周知,上世纪整个90年代,大连有一位明星市长薄熙来,成为大连分量最重的名片”之一,那10年的大连城市面貌脱胎换骨,在海内外声名鹊起,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大连今日发展的根基。

      教授市长”夏德仁的成长经历与他的前任迥然不同,像他自己说的,有一点学术背景,在领导经济工作过程中,可能更理性一些”。这多少也影响了大连近些年来的成长轨迹,现在这座城市的个性似乎没有那么张扬了,但产业基础更扎实,产业路向更明确,比如软件产业经过持之以恒的10年耕耘,确实也成了一番气候。

      每个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战略,也需要不同性格和经验的施政者。对积极图谋更开放、更国际化而又能拥有更强的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大连来说,教授治市”也许正当其时。

      本版文章均由本报记者 谭洪安 鞠金华采写

    上一篇:西安-大连企业恳谈会成功举行
    下一篇:罗志军在南通调研强调深入推进沿海发展战略
  • 相关文章
  • 

    © 2016-2020 巨人网络通讯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ICP备15040257号-8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软件之都”大连的软件战略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软件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