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收入中制造业产值占比下降是因为需求减少,这和新兴市场没啥关系
乔纳森·安德森
根据我们的经验,在发达国家的企业圈子里聊新兴市场,基本聊上三句话就得为流行的外包”辩上一番——大家普遍认为新兴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达经济体的利益,尤其是新兴市场的工业增长在蚕食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产能及工作岗位。
乍一看,不难理解这种辩论的起源。发达国家整体GDP中工业产值的确从上世纪70年代的40%,下降到了新世纪[28.15 4.41%]的25%左右。而新兴市场整体的相应比率则处于上升态势,尤其是亚洲地区,从35%提升了超过1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过去40年,发达国家明显在去工业化”,而新兴市场整体(尤其是亚洲)同期工业产值比重一直在增长。
问题在于,这两个此消彼长的现象,是不是肯定显示出一种根本趋势呢?不是这样。实际上很难找到任何可靠的宏观证据来证实发达国家工业产值在GDP中占比下降应该怪罪于新兴市场。至于原因,不妨问几个基本的问题。
问题一:发达国家整体是制造业产品的净进口国吗?
答案是否定的。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50年里,发达国家有46年一直都是制造业产品的净出口国,只有4年时间是制造业产品的净进口国。发达国家的确是在进口,但进口的产品是初级产品、基本材料,以及低技术含量”产品种类,如轻型消费品。过去50年中,发达国家一直都是初级产品净进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这个领域的逆差比还在逐步放大。
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从新兴市场进口初级产品,但它们反过来向新兴市场出口精密设备、化工品、机械和投资品,并且量更大。
问题二: 随着时间推移,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贸易收支是否呈下行趋势?
答案是:是……但很勉强”。1965年净出口在发达经济体的GDP中占比为1.4%,而2009年的估计值则仍为0.4%。过去50年里占比下降约1%,折合年率后的小数点后面数字甚至可忽略不计。
此外,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贸易差与10年前刚好相同——尽管实际上过去10年新兴市场的工业化速度创了历史新高。
简言之,仅以贸易数据而言,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新兴市场正在‘夺取’发达国家产能”的观点。既然发达国家卖的一直比买的多,那就没有什么理由大谈特谈所谓制造业整体面临外包压力云云。
不过,辩论到此还不算完。任何一本国际经济学教科书都会告诉你:外部国际收支必须保持平衡,因此出口和进口无法长期背道而驰——实际汇率恰恰是调整国际收支的机制。因此,即便富国的实际制造业贸易收支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源自新兴市场的外包压力,也仍有可能通过压低发达国家本币汇率来迫使这些国家的工人接受生活水平下降。
因此接着,问题三出现了:有证据支持这个论点吗?发达国家货币相对新兴市场国家是否出现了大幅贬值?
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趋势恰恰相反:在过去50年的多数时间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兑发达国家货币的实际汇率一直在下降。如果以1960年为100点,在之后的40年时间里(一直到2000年),这一指数下降到了不足40。新世纪之后,小幅上升到50左右。
一个相关但并不相同的问题是,发达国家的工人是否被迫接受了降薪?就这个问题我们难以给出权威的答案,但即便粗粗浏览相关数据也能看出:就美国、欧洲和日本整体而言,相对GDP的薪资和员工报酬没有出现下降趋势。
既然如此,发达经济体的工业产值占比出现如此强劲的下降趋势,原因何在呢?
简言之是因为工业消费降低,因为收入的提高,使得整体支出中服务业占比更加大了。实际上,发达经济体GDP中工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非常吻合于发达国家国内工业消费比重的下降比率。也就是说,发达国家收入中制造业产值占比下降是因为需求减少,这和新兴市场可没啥关系。同理,新兴市场的工业产能增长也是由方兴未艾的内需推动的。关于新兴市场整体的一个迷思,是世界误以为它们的经济属于严重依赖出口导向”的经济,其实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