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设计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作为一种过程范畴,它具体体现在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谋划、设计、建构和管理等环节上,并且具有某种程度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
软件外包是服务外包的一种,是企业为了专注核心竞争力业务和降低软件项目成本,将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发包给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完成的软件需求活动。近几年来,随着全球IT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国际服务业发展日益呈现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的趋势,服务外包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的新型业态,广泛出现在信息技术、人力资源、金融、保险、物流、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美国、西欧、日本的跨国公司极大的推动了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我国正日益成为全球企业首选的服务外包国之一。国家已将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扩大服务贸易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山东把日本、韩国作为开拓的主市场。
为适应国际、国家、山东、青岛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要求,青岛农业大学本着突出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宗旨,积极探索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在不断考察、研讨、论证的基础上,学校决定依托青岛环境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办学条件,抓住青岛市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机会,合理利用青岛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上的扶持政策,并结合软件外包人才需求的特点,开始尝试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解决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企业求才难,学生求职难的问题。
为规范校企合作办学行为,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落到实处,学校在充分考察企业条件和优势的基础上,与青岛东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青岛农业大学青岛东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外包方向)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协议》,从2008级学生开始,全面实施合作培养。
为保证合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协议从双方的权利义务、课程改革、师资培训、专业教学指导、教学组织与管理、学生教育与管理、教学考核、实习实训、学生就业、违约责任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
合作采用121人才培养模式,即将本科四年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一),以校内开设的公共课、基础课程为主,并针对青岛软件外包市场需求特点,嵌入日语课程的学习,突出占青岛近80%的软件外包市场的对日软件外包的人才培养,教学任务主要由学校完成,企业承担课程改革对接、聘请专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行业市场的介绍等;第二阶段(大二、大三),主要以校企联合面向市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后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外加日语应用强化训练,在保证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学习的基础上,突出与软件外包对接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学习,本阶段企业主要完成课程改革、教师培训、专业指导等,学校完成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专业建设等;第三阶段(大四),以企业结合软件外包的实例和要求进行改革的案例操作、项目实战实训为主,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设计和顶岗培训,指导学生考取从业资格认证,进行技能、团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本阶段企业是课程改革与教学任务完成的主要承担者,学校配合完成,进行质量把关。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人才在保证面向应用英语国家软件外包的同时,突出面向日本的软件外包服务业务,使学生不仅具有坚实的技术基础、技术应用能力,还能熟练掌握和使用当前流行的企业发包流程、了解软件外包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还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实际应用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
121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得到了山东省、青岛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支持和帮助,青岛市给予一定的经费扶持。2010年2月3日,青岛市举行了高校软件外包专业方向校企合作项目---121工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启用仪式,校长李宝笃在会上讲话。会议标志着软件外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现在我校2008级、2009级、2010级近600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外包方向)学生,已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学校已和青岛东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了人才培养方面的联合制定部分课程的改革,课改课程教师的顶岗实习和培训,面向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或职场报告、针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教学研讨等,同时还对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习实训、招生就业等不断共同探讨,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十二五”期间,突出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我校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为我校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