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之后,尤其从下半年开始,多个细分领域的行业老大们纷纷合并,其余者要么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互联网中,要么投靠大树寻求庇护,变成了大公司的附属品。雷军曾为此感叹:“市场上半年热得发疯,下半年冷得发疯。”这也是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切身感受。
如果非要把今年国内的互联网江湖用一条线串联起来,那么仇人相爱变情人这种狗血的剧情,完全可以当作这条线的一端,而另一端则是“资本寒冬论”。互联网在这条线的引导之下,似乎真的凛冬已至。
真正掌握“丝经济”的只有BAT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最主流的O2O行业,目前就已有二十多个餐饮外卖项目关闭,近十个社区O2O项目宣布倒闭,汽车、出行领域死掉的创业项目近20个。餐饮外卖、出行、汽车、美业、旅游、教育已成重灾区。这些倒下去的创业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盲目信奉屌丝经济。免费、补贴是他们获取用户和市场的主要手段。而这种单一手段往往经不起市场的考验。
事实上,在中国互联网野蛮生长的20年里,这个行业一直靠打免费牌和低价牌起家。近几年,互联网创业大行其道,免费甚至都满足不了互联网公司抢占市场的需要,各种补贴大战如火如荼。这种情况下,屌丝经济开始全面爆发。即使做硬件的小米也一样信奉屌丝经济,它的成功更让所有人对屌丝经济充满了幻想。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小米成功到底是靠的实力还是时运?
屌丝经济的真正掌控者其实一直都只是BAT,因为三家无不是依靠低价和免费崛起。腾讯是赚海量用户的小钱,百度是赚海量中小企业的钱,淘宝初期赚海量开店、后期赚网商的钱。这三家巨头不仅影响着互联网的格局,甚至左右着互联网的经济模式。看到互联网屌丝经济早已被三家掌控,就不难理解,为何屌丝经济模式的互联网公司频频被其收购。就算量级较大的细分行业巨头,都难逃被操控合并的命运。
在BAT巨头的挤压下,多数互联网创业公司感受到了所谓的资本寒冬。想要度过寒冬,如何绕过屌丝经济这一道槛,至关重要。
“得丝者得天下”的误导
“得屌丝者得天下”一直被业内奉为圭臬。但这场寒流,其实本质上就是屌丝经济衰退甚至崩溃的一种表现。很多企业即使得到了屌丝,盈利依旧是个问题。互联网江湖里,用户数千万却不盈利的产品,比比皆是。哪怕继BAT之后最为成功的小米模式,也正陷入低价泥潭。
CNNIC每年的数据都表明,大部分网民都是年龄低、收入低、学历低,他们被看成是中国互联网的基础人群,企业要想获得产品流量,就要降低身段,投其所好。也许在游戏的领域,这种决策没有太大问题。但在其他领域里,得屌丝者得天下的理论很难成立,因为很多产品获取这些用户后的转化率常常惨不忍睹。
“得屌丝者得天下”的理念大行其道,也导致了互联网产品普遍没有个性,不够有趣。因为他们信奉用户就是上帝,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合理与否。要低价就给低价,哪怕是亏本赚吆喝。然后用户有了,但自己却要绞尽脑汁降低成本。因为成本问题,产品所能提供的服务也必然大打折扣,这更像是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之下,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可想而知。一旦遇上寒冬,大部分企业连反应都来不及,就彻底倒掉了。
新中产经济时代
随着这场屌丝经济的衰退潮,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锁定在中产阶层。因为到2020年,城市中等收入家庭将占全部家庭收入的45%。越来越多的中产消费者正在成为互联网经济的新主流用户,他们理性,有品位,与只迷恋性价比的屌丝消费者相比,他们是性能比的爱好者。这是最有价值的用户,同时,针对小资与中产阶级的互联网产品,转化率与抗风险能力更强,而且用户目标更容易精准。
中产经济正在崛起,并且带动了多方面的需求,比如出行、购物、生活环境改善等。像共享经济的打车鼻祖Uber,为精英人士提供海外投资移民的互联网移民平台“海那边”,专门针对白领的女性电商平台“小红书”,都是针对中高端用户的产品,虽然体量不同,但是都越来越受到资本的青睐。
互联网从屌丝经济走向新中产经济已是必然。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中产阶层人口,达1.09亿,超越美国的9200万,而之所以说中产经济刚刚崛起,是因为就当前现状来说,中产阶层对互联网产品、服务以及信息获取方式都有待改善,需要一批新产品与之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