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班软件从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天起,“排班”这个中文翻译就有局限,或许这也影响这个管理工具的市场推广。事实上,我们称为排班软件的管理工具全名为劳动力资源与绩效管理工具,英文缩写为WFM (Work Force Management)。它不仅包含了日常排班的工作,例如话务预测、人员管理、班次设定、排班等基础工作,还包括了以遵时度为中心的现场管理功能和基础绩效功能,并由此扩展到相关的工资计算等人力资源领域。即便如此描述,也还只强调了排班软件的效率功能和利润导向的功能。除此之外,功能强大的WFM在注重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它还兼顾了劳动者本身的个人生活需求和劳动者整体的劳动量与劳动强度分配的公平性。通过满足坐席员工的不同的班次偏好,可以减少员工个人生活同工作的时间安排冲突,从而提升员工的满意度。排班软件还应该视为一个人性化的管理工具,把过去单向的排班工作演变为一个管理者同坐席员工互动的管理工具。
另外,排班软件本身是一个逻辑复杂的管理工具,对不同层面的人而言,诉求点可能有很多的不同。客户服务中心的执行层看重产品的易用性和界面友好、中间管理层侧重应用的实施部署以及对现有管理模式的调整是否可控、高层可能更关注这个工具所带来的净绩效,也就是总体绩效扣除了直接购买成本和实施的间接成本,例如为了使系统稳定运行所增加的人力、维护费用和组织架构调整的管理成本,以及总体可控的风险。把这些要点清晰传达给客户不是容易的,一方面需要好的产品和好的售前分析;另一方面,需要客户积极配合,提供相关的运营数据作为运营评估(Operationas Assessment)或者POC(Product of Concept)的基础。而其,这些信息的传递并非直线,需要通过系统集成商或者中间商,而这,都需要大量的时间。
此外,我们在谈及排班的时候,还会经常涉及一个庞大的概念,WFO(Work Force Optimization)----- 劳动力资源优化方案,把人力资源、排班、录音、质检与绩效和E-LEARNING,甚至是语音分析等模块打包在一起。而事实上,在整个CTI 市场上,很难找到一家能够完整提供所有模块的厂商。在推广WFO 的过程中反而给客户造成了很多的困惑,究竟是一个整合的方式(打包模式)好,还是分开考虑的模式(有些客户称为发烧友模式)好,本身难以定论。这给客户的选择带来了更多困惑,把客户原本单一明了的需求复杂化了。WFM 本来是一个同客服中心系统平台相对的独立的应用,也就是兼容性很强,对其他的应用依赖性不高。 而称呼为WFO 里面的某些其他模块则不同,例如质检,很难同录音跨越两个不同的品牌进行实施。这样,我们把一个相对独立的应用与同其他应用依赖性很强的模块纠结在一起,推广的难度事实上是加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