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您需要融资担保吗?”“耽误您一分钟,我们是××保险公司!”“您好,打扰了,我们是××信贷机构!”……近段时间以来,不少市民饱受电话营销骚扰之苦,这些不分时间场合、突然响起的铃声让人不堪其扰,却又无可奈何。
电话营销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随后在全球蔓延开来,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这种营销模式,发展到今天,已经被各行各业无限制地采用。电话营销对商家而言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营销方式。但对消费者来说,不当电话营销则是一种骚扰。
不分时间场合致电营销
家住市区华园中路的市民叶先生很恼火,几天以来他的两部手机被一家自称是信贷公司的电话轮番“轰炸”,不分时间场合的来电让叶先生不堪其扰。
“23日半天时间就来了三次电话,号码都是34211××号段,是同一家信贷公司的,问我要不要借钱,我把号码拉黑了也不管用,他们换个电话打过来,打不了这台手机就打我另一台手机,还是早上开会、中午休息或晚上睡觉时打过来,让我的工作、生活受到不少干扰。”叶先生连声质问,“他们是怎么知道我的手机号码的?这样不分时间场合来电的行为是不是违法?”
和叶先生有相同遭遇的市民并不少。市民刘先生介绍,前几天他在和客户谈工作时接到一个外地手机来电,称他们是某保险公司的,有一个特惠活动介绍,刘先生当即表示不感兴趣,结果电话那边还是喋喋不休,刘先生无奈只好挂断了电话。
没想到此后几天,刘先生几乎天天接到这个电话,不管是在开会还是在路上开车,总是不依不饶。刘先生不胜其烦,追问他们是如何知道他的号码的,没想到得到的回答令他大跌眼镜,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说刘先生的号码段是他的工作范围。无奈之下,刘先生只能把对方的号码拉入黑名单。
市民担心个人信息被窃取
在采访中,不少市民反映,推销保险、房地产、房屋装潢、婴幼儿用品等是骚扰电话的主要内容,其他行业的推销电话,包括黄金投资、银行信用卡、保健品、投资理财等也不少。有些电话营销员在没有对个人实际需求进行详细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打电话进行推销,或彬彬有礼或死缠烂打,让很多接到类似电话的人不胜其烦。
对付这种电话,市民也采取了不同的方式。网友程程说:“我身边的人对这种电话推销方式都是深恶痛绝。我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往往会在对方表明身份后立即挂掉,而且还会将号码拉黑。”网友乌鸦说:“这个问题真的很难解决,投诉也没用!我现在听到这种电话,就把电话放在一边,让他们自说自话,直到无趣自己挂掉。”
市民在对推销电话非常反感的同时,最令他们纳闷的是对方怎么知道自己的电话号码,甚至担心个人信息被有关机构拿去牟利。市民周先生说:“刚买了房子,就会有很多推销装潢材料的电话打过来;刚生完小孩,就会有人打电话推销幼儿产品。由此可见,个人信息并没有被相关机构有效保护,甚至有些机构为了牟利,出卖市民的个人信息。”
相关法规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无休止的电话骚扰会侵犯消费者的正常休息权。新修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强调,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同时规定,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