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于2017年7月1日正式施行了《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细细研读《办法》的43条条例,着实让人眼花缭乱,那么多条细则,你真的get到重点了嘛?米领金服来帮助你解读新规。
证券期货市场是一个有风险的专业化市场,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各种产品的功能、特点、复杂程度和风险收益特征千差万别,而广大投资者在专业水平、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收益偏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投资者的专业化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相匹配。因此,在资本市场发展实践中有必要注重对投资者进行分类管理,“将适当的产品销售给适当的投资者”,防止不当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
中国证券业协会近期向多家券商发布《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征求意见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又向前推进一步:对投资者进行了五类划分,对产品或服务也进行了五类划分。
一、对投资者进行分类:明确了投资者可按其风险承受能力由低至高至少划分为五类:即保守型、谨慎型、稳健型、积极型和激进型。
二、对产品或服务的分类:包括“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子公司以及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在内的证券经营机构向投资者销售证券期货产品或者为投资者提供相关业务服务时,应当了解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依据《产品或服务风险等级名录》制作风险等级评估文件,由低至高划分,也为五类:即低风险、中低风险、中风险、中高风险、高风险。
简而言之,这次《办法》就是想在了解客户、了解产品后,将适当的产品销售给适当的投资者。
新规要旨:就是要将适当的产品或服务推荐给适合的投资者
1、投资者适当性
- 了解投资者信息
- 投资者分类及转化
- 动态管理
- 投资者评估数据库
2、产品、服务适当性管理
- 产品、服务分级分类
- 分级结果不一致处理
- 特定业务准入要求
3、适当性管理匹配
4、内部管理
米领金服适当性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问卷等方式对用户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综合风险测评,结合用户不断累积的投资行为等数据指标进行调节,综合评价其风险承受能力,最终实现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的精准匹配。严格执行匹配标准,对不匹配的产品在用户提交高风险二次确认材料前,限制购买,从而更好保护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