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交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及社交,让我们的生活看起来越来越完美。但事情好像正在起变革,身处在完美生活的人们,越来越觉得孤独。社交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及社交,让我们的生活看起来越来越完美:随时互动,及时地展示本身美好的生活的一面,可以删除或修改。但随着这类生活的普及,事情好像正在起变革,身处在完美生活的人们,越来越觉得孤独。
因为Instagram,伴侣绝交了
美国作家Phelan在专栏里讲了她和伴侣之间Instagram闹掰的经历。她和伴侣Heather第一次在酒吧里认识时,就相谈甚欢,不管在生活习惯,还是兴趣喜好上都很像。在见过三次后,Phelan就已经将Heather视为终生的伴侣。
随后她在Instagram上关注了Heather。但是她慢慢发现,,Heather发布的照片,不管是自拍还是食物,还是其他的,都为了显得过于完美,而过度使用滤镜失去真实感。Phelan刚开始并没有过分在意这种差异,但6个月之后,她发现这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
“Heather开始一天更新好多次,每次都是和她的男模伴侣合照,要么是在海边度假,要么是在酒店吃brunch,不管我什么时候打开Instagram,都能在首页看到她”。
社交媒体完全改变了Heather在Phelan心里的形象,从真诚有趣到变得虚伪做作,这直接影响到了她们的线下生活的关系,Phelan说她开始找各种理由逃避和Heather的见面。
这种被网络影响现实交往的情况,在年轻人中遍及存在。
日本综艺节目《nino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对社交网络上“女人所讨厌的女人们”进行了街头采访,受访人群列举的TOP3中,就有两个跟Instagram有关。
其中得票最高的,是和生病了自拍的照片,“生病了就好好休息,发什么照片”,但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微信伴侣圈和微博中更加突出,有些女生连削苹果流血,打死一只蟑螂都会拍照发出去。
对年轻人来说,社交媒体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基本统治了年轻人的生活。数据统计显示,有超过20%的人每天查看微信50次以上,而他们的年龄基本都在25岁以下。
通过社交媒体,年轻人可以随时同步伴侣的状态,就算每年只见一次面,也可以成为所谓的熟人和好伴侣。很多人和伴侣在线上相处的时间远远超过了线下。人们开始分不清,哪个才是他们真正的伴侣,是社交网站上穿着高跟鞋喝下午茶的一面之缘的“伴侣”,还是穿着人字拖和本身吃烧烤的邻居?
社交媒体如何破坏伴侣的印象
Phelan之所以不喜欢Heather在Instagram上的形象,不是因为Heather的图P得欠好,也不是更新得太频繁,而是因为一切都显得太假了。
“我见过她,当然知道她在现实生活里是什么样的。比拟起去海边度假,她更愿意去商场吹空调,比拟起吃Brunch,她更喜欢吃pizza。”
面对这种线上线下人格分离时,很多人出现了出现了失望和尴尬的情绪。这种情绪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和距离感不停扩大。
美国心理学作者Maria称,互联网天然具有使人疏远的属性。研究证明,人们的社交满足感,会随着互联网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呈倒U型发展。在最初使用的1-2年间,社交满足感呈上升趋势,紧接着,从社交媒体获得的愉悦感和连接感会持续下降。
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交媒体让人看不清伴侣的真实性格。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在网络上展现抱负自我,这与真实形象必然存在落差。越是亲近的伴侣,越能意识到社交网络上的形象和真实形象的不同。很多人会把这归结为欺骗和叛逆,极端案例就是像Phelan和Heather这样,因为社交媒体而绝交。
其实,人们面对差别的伴侣原来就有差别的面,尤其年轻人,很容易被周围的人带动。只不过社交媒体将它公开而且扩大化了。
澳大利亚的社交网络研究表白,比拟起不使用Facebook的人,使用Facebook的人更自恋,在社交中的孤独感更强。Facebook上的交流是一种广播式交流,不管是点赞还是评论,都在公开的环境下进行,这使得人们只能进行一种问候式社交。这种弱连接很难减轻人们的孤独感。
对于像Phelan这样接受信息的一方来说,这种广播式消息其实是一种被动消费,她打开社交媒体界面的那一瞬间,就失去了选择权。这种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会降低人的连接感和幸福感。实验证明,看别人的社交媒体界面会让人产生更多抑郁情绪。
为什么社交网络让人更加孤独?
美国心理学家Sherry Turkle认为,社交媒体给人太多幻想,让人们以为本身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被关注。而这种被关注的压力是双向的,一方面人们会为了在他人的眼中,表示得更完美,而强迫本身去做很多不须要的事。另一方面又会占据情感高点,看不上那些在社交媒体上不如本身有吸引力的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