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纷歧样,经营之道在于“建网——营销——运营”,最终目的是从契约性交易中持续收钱。如果电信运营商沉迷于“营销至上”,看似新增市场红红火火,但还是不赚钱。这段时间,中国联通的各种定制卡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各个APP里。
在我手机里看到的营销弹窗,包孕与腾讯合作的大王卡、小王卡;与阿里巴巴合作的钉钉卡、蚂蚁宝卡;与百度合作的神卡(分大神卡、小神卡、女神卡);微博的V卡、京东的小强卡、B站的Bilibili免流卡,纷歧而足。
在不限流量的冰淇淋套餐之后,联通又一次引领了运营商营销的潮流,在运营商的营销圈里引起一片喝彩。
在向联通持续创新致敬的同时,我对这次联通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潮有三个追问,希望与大家共同讨论:
首先:联通是否获利?
从这一轮次营销中不难看出,虽然互联网的线上渠道传播广,效果佳,进一步提升了联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吸引用户的主要还是低廉的资费。
价格的优势主要在于两方面:
其一是实实在在的低价,好比蚂蚁宝卡2G流量加少量话音才36元,超出套餐1G全国流量10元。
其二是后向流量的计费模式,就是使用该互联网业务时流量免费,好比大王卡的腾讯应用流量全免,bilibili卡视频和直播免流量等。
如今,后向流量已经不是什么新模式,技术上三家运营商都可以提供,业务拓展的关键还是价格。众所周知,后向流量属于批发类,单价必然比市场价优惠自制才有人买,所以虽然不知道联通给了多大优惠,但必定比大众市场的价格更低。
显而易见,这些新客户流量的单价都是相当低的,必需靠用户规模的增长来带动企业的增收。
然而在市场饱和的状态下,已经没有多少没有手机的用户了。靠低价发展的新用户,有多少是本网老客户转过来的,此举又会对企业的整体营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如今网络覆盖通信质量等方面大家都差不久不多了,用户规模也都不小,换卡转网最便当的还是联通本网的客户。杀敌一万之后到底自损多少,这个账只有联通本身算得清。
有分析认为,此举是为了抢夺移动和电信的存量用户;也有分析说,这是在争夺第二卡槽。短期来看,联通这种拥抱互联网的态度确实给电信和移动带来了不小压力。但降价引发的流量增长无法填补单价过快下滑带来的减收,,行业整体市场价值下降,从长远看对哪一家运营商都没有好处。
其次:如果电信和移动跟进,市场会有什么变革?
如今面对互联网企业,运营商已经没有太多选择,即使像移动还在试图发展互联网业务,但也并不排斥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所以态度并不是阻碍电信移动发展类似业务的关键。
三家运营商都已经建成了完备的信息系统,能够及时了解市场情况的变革。如果联通与互联网的合作成功地带动企业效益的增长,或者对本身的运营产生了严重威胁,相信电信和移动都不会坐以待毙,而会选择主动和互联网企业探讨合作问题。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会不会因为与联通的合作协议,而放弃与别的两家的合作呢?个人以为不会,通过与联通合作打开的突破口,如果其他运营商伸出橄榄枝,互联网企业没有道理放弃与更大运营商联合营销的机会,佣金不是目的,绝不是。
那么电信和移动会不会拿出更有诱惑力的价格呢?个人以为两家都有这个能力,终究联通是经营业绩最差的,如果打价格战的话,实力差距一目了然。
所以说,别的两家至今没有动作,或者动作不大,如果不过是在不雅观望,那就是联通此举并没有打疼两家竞争对手。
咱们再做一下沙盘推演:如果电信和移动调整策略,也像联通那些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全面营销合作,那么联通是否因为合作的"先发"而获得什么优势呢?
第三:电信运营商应该"营销至上"么?
从素质上,电信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和互联网企业并纷歧样。
互联网与客户之间很少有周期性的付费合约,要么靠营销提成,要么靠后向收费把前向的流量变现,订单转化为收益的周期短,营销成功就意味着胜利。
所以我们看到,互联网企业将各种资源都聚焦在营销环节,产品研发、组织架构、管控体系等都是以营销为核心的,不管在哪个领域,营销做得好才能鞭策企业发展。
而电信运营商与客户之间是租约性交易,一次合约后通过持续运营可以周期性获得收益,所以经营之道在于"建网——营销——运营",前两步的目的都是为最终能持续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