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6 日,高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建广资产办理有限公司、大唐电信旗下的联芯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北京智路资产办理有限公司,颁布颁发成立合资公司瓴盛科技(贵州)有限公司。
(瓴盛科技成立签约仪式)
未来,这家合资公司将专注于设计和销售的、面向大众市场的智能手机芯片组的设计、封装、测试、客户支持和销售等业务。
这一天,正好是MTK成立二十周年。所以,在很多人看来,瓴盛科技是高通为老对手送上的特另外"生日礼物"。
但很快,风向开始转移。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叶甜春所长在伴侣圈里发言,认为瓴盛科技的低端定位,"目标恐怕不是联发科而是展讯"。
随着这个判断被各种"解读"和发挥,瓴盛科技开始遭遇质疑,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更在伴侣圈展开炮轰,最终演酿成为芯片行业内的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
然而,这个合作真的大逆不道吗?
我看未必。
事实上,高通并不是第一家在中国搞合资的芯片巨头,瓴盛科技也不是中国第一个合资芯片公司。
仅仅比来几年,就已有很多类似合作:
2013 年,上海国资委出资 12 亿元和台湾VIA合资成立兆芯,并承接核高基 01 专项,先后获得海量项目经费。
2014 年 9 月,英特尔入股紫光旗下全资子公司展讯通信和锐迪科(现已合并为展锐),投资 90 亿元,占股20%。本年MWC展会上,展讯已推出基于英特尔14nm工艺X86 CPU架构的4G智能手机芯片平台。
(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与英特尔全球CEO科再奇签署合作协议)
2016 年 1 月,贵州省人民政府与高通共同成立华芯通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基于ARM架构的数据中心办事器芯片,贵州政府占股55%,高通占股45%;同年 2 月,高通还与上市公司中科创达在重庆成立芯片合资公司,高通持股18%。
(高通CEO莫伦科夫与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为贵州华芯通半导体公司揭牌)
2016 年 4 月,AMD 与天津海光先进技术投资有限公司设立合资公司,开发 X86 芯片。整个协议预计可为 AMD 带来2. 93 亿美元许可费和版税收入;
2017 年 5 月,ARM 公司和厚安创新基金签署合作备忘录,拟在深圳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集成电路核心知识产权(IP)开发与办事。
(厚安创新基金与ARM签署合作协议)
那么:
英特尔、ARM、AMD都与中国公司有合资合作,为何唯独高通算是"引狼入室"?
如果,"国家队"的紫光与展讯代表中国本本地货业利益,大唐与联芯就不是国字头?
如果引入高通有问题,那么为什么紫光展讯引入英特尔、华芯通半导体成立之时,无人质疑?
关键的原因,还是利益之争。
无论是建广本钱之于紫光,还是瓴盛科技之于展讯。
坐在什么样的位置,看到什么样的风景。
近 15 年来,全球半导体市场年均增速只有3%摆布,而中国半导体市场高达21%。中国的全球半导体市场份额,,也已经由5%,升到超过50%。
比来几年,随着中国对本土芯片产业的扶持不停加力,以及中国芯片产业与市场在全球的重要性持续提升,外资芯片巨头积极的姿态,与中国企业在本钱、技术、工艺等各个层面,进行更深入合作,原来就是大势所趋。
自大基金成立,以及各地半导体投资基金不停成立成功,中国芯片产业快速发展的资金缺口已经在不停收小,差距主要还在于技术、人才、工艺设备等层面。
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用时间来补课,更好的措施是收购或合作。
然而,自 2016 年以来,美国对中资收购半导体资产的行为已经高度警惕,收购越来越难,并且最领先的芯片技术也还掌握在英特尔、高通等厂商手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合资扩大合作的变通方式,自己就已经成为中国芯片企业与国际产业合流的必经过程。
在此之前,紫光收购展讯并引入了PC领域的核心技术巨头英特尔,正是这一思路和模式的引路者,此次,瓴盛科技的成立,素质上与其并无差别。
当前,对瓴盛科技的指责,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1)高通籍此就能搅局低端市场,让瓴盛科技与展讯形成"内斗"
(2)联芯实力弱小,瓴盛科技无法做大,对国产芯片业发展利益有限
但这两个指责,其实是彼此矛盾的。
如果说,瓴盛科技未来的发展,没有威胁到展讯,那么,对它"引狼入室"的指责,自然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