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 2017 年以来,共享单车的“彩虹大战”愈发激烈。作为共享单车行业的双雄之一,摩拜自 2016 年下半年开始了花样繁多的营销以扩大市场份额,,如摩拜于去年年底推出了 30 分钟0. 5 元的Mobike
Lite单车,试图以低价占领市场,本年年初又搞了红包车, 3 月底又开始入驻微信九宫格。摩拜方面甚至体现,在入驻微信九宫格一个月后,摩拜的单车月新增用户达到了 2400 万。
然而,来自Trustdata、易不雅观、艾媒、艾瑞等多家行业权威机构的数据却共同显示出摩拜在这场“彩虹大战”中的全面败退。例如Trustdata的数据显示,整个 4 月共享单车行业的用户增量为 1200 万,其中40.4%的新增用户份额来自ofo,约为 485 万,32.8%的新增用户份额来自摩拜,仅为 393 万,远远低于摩拜官方宣称的 2400 万人。此外,很多摩拜的用户已经发现,如今不但红包车的数量大幅减少,想在城市里找到一辆价格为 30 分钟0. 5 元的Mobike
Lite单车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ofo的数量却越来越多。毫无疑问,在截止目前的彩虹大战中,ofo是胜利的一方。
从摩拜的营销策略来看,从低价到补助,甚至于入驻微信这样有近 10 亿用户的天量流量入口,摩拜几乎尝试了互联网行业所有行之有效的营销方式,然而却还是不敌ofo。这背后的原因安在呢?
首先,是刚需问题。此前周鸿祎在谈及共享单车的问题时就曾说,目前阶段共享单车还是一个“刚需”。所谓刚需,是指用户要先有车用而后才能谈体验升级的问题。换而言之,在同样资金的情况下,优先解决覆盖量和覆盖密度的问题比造一辆高档车或者推出低价车更重要。共享单车原来就是为了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而诞生的,如果投放的量不足或者密度过低,那么共享单车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如果一个消费者找遍周围都找不到摩拜或者说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找到一辆0. 5 元的单车,那么即便价格很低消费者也不会选择摩拜。因此尽管ofo的用车价格是Mobike
Lite的两倍,尽管摩拜入驻了微信九宫格,但由于ofo随处可见,用户依然会选择ofo。
其次,从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来看,进入 2017 年以来随着一线城市投放量的饱和,二三线城市成为了增量用户的重要来源。跟一线城市比拟,二三线城市的总规模虽然更大,但由于城市数量多、单个城市的人口数量较少,因而对于共享单车的需求也相对较少,先来者占位之后,追随者便很难安身。而想在这一增量用户的争夺战中获胜,那么产能和成本将成为决胜的重要因素。ofo在供应链和产能上拥有巨大优势,例如ofo仅与富士达的合作就获得了千万年产能,这一数字是摩拜 500 万年产能的 2 倍,再加上与飞鸽、凤凰等传统自行车大厂的合作让ofo更是有充足的产能支持。失去了增量市场的摩拜,即便在一线城市做得再好,也只能是个增长空间受限的小众品牌。
第三,是成本与盈利问题。ofo在一开始就将本身定位为办事平台,连接车而不生产车,通过充分利用业内大厂的供应链优势和技术优势,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有效的降低了单车制造成本。摩拜坚持本身造车,其单车造价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然而摩拜又想用低价的方式打开市场——这意味着摩拜要用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甚至都不必然能收回成本。这样摩拜的营销看似新增了用户,却成为了财务上的无底洞,长此以往自然难把价格战打下去,Mobike
Lite的“隐退”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么分析下来,不难发现摩拜自一开始的模式就决定了摩拜或许可以做成一个“小而美”的品牌,但却支撑不起全球性共享单车平台这样的体量。而自 2016 年共享单车“彩虹大战”开始以来,摩拜的几次失败的大手笔营销几乎都成了ofo快速增长的契机。Trustdata的数据表白,ofo4 月用户环比增速高达55.1%,高于摩拜的38.2%,ofo月度用户增速为摩拜的1. 4 倍,这已经是用户增速已经是连续第 8 个月超越摩拜。业内人士遍及认为, 2017 年将是共享单车行业洗牌之年,未来的行业格局基本将在本年奠定。而从行业现状以及权威数据来看,ofo无疑将成为最终的胜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