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文互联网早已是垃圾内容成风,社区更是重灾区。知乎是如安在不失内容水准的情况下做到7000万注册用户?又是如何以后来者的身份逆袭百度知道?年初知乎完成了D轮1亿美金融资,估值达到了10亿美金级,正式进入独角兽俱乐部。
按照知乎创始人周源的公开消息,知乎目前拥有7000万用户,6年来平台上一共产生了1500万个问题,5500万个回答,25万个话题。知乎当前的成绩,基本奠定了其最大中文知识社区的行业地位。
知乎的成功不但仅在于大量的问答内容,更在于其高质量的内容定位。知乎营造了认真、专业、友善的社区文化,在垃圾信息泛滥的中文互联网上,树立了一个不太一样的品牌形象,也给中文互联网向严肃内容升级指明了可能。
但随着知乎用户的增长,平台内容「水化」倾向也一直会是个无法根除的问题。这个需要知乎平台方不停的努力和投入,就像谷歌一直宣称不作恶,所以一直以来都得和虚假信息、黑帽SEO做斗争。
团主最早听说知乎是伴侣保举的,说是一个不错的问答产品。当时团主并没没在意,因为在品牌认知里已经有了百度知道这个问答产品(虽然经常找不到好的答案)。直到过了一年多由于工作需要不得不接触知乎,才在进入知乎后才发现了一个纷歧样的世界。
现在知乎已经发展成了这么一个量级的存在,团主就很好奇在认知上和很多大品牌非常相似的一个产品,是如何破局而出,长出一个纷歧样的自我的。因此有了骑士创投策划的这篇文章——《知乎是如何成为最大中文知识社区的?》。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更多创业者一些启发和思考。
本文定时间挨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知乎的起步以及创始团队对于知乎定位的思考;第二部分关注开放后的知乎如何平衡质量与数量之间的矛盾,以及在移动化上犯过的战略性错误;第三部分解析新的互联网阶段下知乎的商业化策略,以及从社区向平台演进的战术逻辑。
知乎早期产品草图
一、知乎本是一个没曾想做大的问答型社区(2011-2012年)
1、知乎:为挖掘增量知识而诞生
按照资料显示,知乎是2010年年底就开始内测了,正式上线是2011年1月份。在知乎初始期,就有投资人和周源(知乎创始人)接触,问知乎想做多大已决定是否投资。
当时知乎只有200多个用户,周源当时也没想把知乎做很大,就按照100倍的用户量作为极限(即2万用户)回复了投资者。投资人听了扭头就走了,结果一年之后,知乎的用户数就达到了20万。
而周源没想过把知乎做大的原因,源于他对知乎最初的产品定位:
周源在创立知乎之前,已经有过一次创业经历,做的是垂直类的搜索业务。更早之前,他是《IT经理世界》杂志社的一名记者,更更早之前则是一名程序员。
他从程序员转行到记者,是因为程序员枯燥的工作无法让他接触到更多时代的变革;而放弃记者工作开始创业则是因为一个冲动——不再想只是判断时代变革,而是想本身去验证一个事情能否成功。
而创立知乎的想法,则是在杂志社时就已经埋下的。周源在做记者时,机缘巧合进入了一个线上俱乐部apple4us.com——一个围绕苹果新产品、技术、设计以及一切和年轻人有关的一个轻博客。
周源惊讶的发现:apple4us里产生的文章比他这个专业记者写的还要好,并且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一些非专业作家。他们别离是在各个领域有专长的人,然后基于兴趣喜好创作一些本身擅长的内容在社区里分享交流。
周源后来在杂志社里开发了一个相似的平台——N3(N的三次方的意思)——用于自发产生高质量的内容。结果一个月的时间,其网站流量就超过了周源供职杂志社官网的流量。周源发现这个事情有搞头,然后就埋下了创业的想法。
硅谷的Quora出来后,周源猛然惊醒——虽然之前他也琢磨过知乎(当时还没有这个名字)的形态,但始终是很模糊的想法,看到了Quora后他发现这就是他想要的。后来就组建团队,创立了知乎社区。
周源的想法是:虽然互联网上已经有了像谷歌这么优秀的搜索引擎公司,但是用户通过搜索得到的都是已经存在的信息(即存量信息)。搜索引擎只能收录已经产生的网页,但是大量存在于人们脑子里的知识、经验与见解并没有被发布到网上。
只有通过问答的形式创造出具体的场景,然后请有能力的人来回答,才能不停创造出新的信息(即增量信息)。后一种形式,就是知乎想做的。
2、水准、水准、还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