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李开复在《纽约时报》发文,认为人工智能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导致人类大规模失业和贫富差距,甚至改变全球的权力格局。对此,梁建章今日发文逐一辩驳了李开复上述不雅观点。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日前,创新工场创始人兼CEO、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李开复在《纽约时报》专栏发布了一篇题为《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文章,认为人工智能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导致人类大规模失业和贫富差距,甚至改变全球的权力格局。
对李开复这篇文章部分不雅观点,今日携程网联合创始人和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发文予以反对。梁建章说,李开复在技术上的不雅观点一如既往敏锐,但是对经济影响的预测却有待商榷。
在梁建章眼中,人工智能到现在还远不能取代大多数办事工作,尤其是教育、医疗、旅游和其他高端办事,这些完全可以吸收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劳动力。
其次,梁建章体现,只要市场上存在3家以上的接近竞争对手,企业就赚取不到大额利润。这样的经济规律,与李开复所言的大公司因为人工智能提升效率从而赚取巨大利润的不雅观点相违背。因此,虽然中美有可能成为人工智能的超级大国,但人工智能公司也不会有钱影响到国际关系。
最后,梁建章称,与创新相关的工作都必需由人类完成,主要是因为电脑创新“太危险”,而且创新往往涉及审美以及口味的判断。如果人类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将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衰落,这可能是比贫富差距更值得人警惕的问题。(钛媒体记者李程程整理报道)
以下为梁建章本次发布的内容全文:
李开复博士是一位著名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比来他在纽约时报上预测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景和其对经济的影响。 我的不雅观点是他对技术的前瞻是一如既往的敏锐,但是对经济影响的预测却有待商榷。
首先李开复博士预测人工智能会带来大量失业。事实上,人工智能现在还远远不能取代大多数办事工作, 因为机械手还远不如人手灵活。AlphaGo可以击败世界上最好的围棋手,但是还是要靠一个工作人员的手把棋子放到棋盘上。据估计,机器人技术至少要30年才能取代人的清扫、空姐、保姆等工作。麦肯锡估计到2050年,现在一半的工作将被机器人取代。取代一半的工作,从经济上来讲,就是把生产率和每天的薪资提高一倍。这意味着在工作量不乱的情况下,平均一个美国人每年收入大约十万美元。在这个收入水平,人们会减少工作吗? 有些人会每周工作3-4天,但是还会有很多人每周还是工作5天,然后把10万美元去消费更好的教育、医疗、旅游和其他高端办事。这就会产生巨大的办事业工作需求,完全可以吸收工作被AI取代的劳动力。
李开复博士的另一个预测是贫富差距会大幅上升,因为大公司将得益于人工智能的效率提升,从而赚取巨大的利润。问题是,历史上有很多革命性的技术也带来了巨大的效率提升和社会效益,但是发明或使用技术的公司并没有赚到巨大的利润。谁还记得哪个公司发明了蒸汽机、计算机或者机器人,而且赚了多少钱?一开始发明和使用新技术的公司能够赚不错的利润,但超额利润往往会很快消失在激烈的竞争中,最后消费者得到了低价和高质的产品办事,成为最大的得益者。的确,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大量的数据,这有利于大公司。但是世界上有不少有大量数据的大公司,举例来说,在无人驾驶领域,Google, Tesla, Uber 还有几家中国公司都有足够的数据成为有力的竞争者。一般的规律是,只有要3个以上接近的竞争对手,就赚不到太多的利润,所以虽然中国和美国会成为人工智能的超级大国,但是其人工智能的公司不会有钱到可以影响国际关系。
最后,我认为与创新有关的工作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主要由人类完成。一方面,让电脑来做创新可能是太危险。另一方面,创新往往涉及审美和口味的判断。例如,如果任务是评估一段音乐、一部电影,或者一种新菜,人类可能永远比机器人更了解本身的需求。有人说,创新只需要少数天才,不需要大量人口。但这显然不符合历史趋势。人类在创新方面正在投入越来越多的本钱和人力资源。这种趋势现在并没有放缓的迹象。将来会更多人具备能力和意愿来参与某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既包孕高技能工作(例如人工智能编程),也包孕低技能工作(例如游戏测试和电影评论)。更多的人将具备这种能力,这部分归功于人工智能帮手他们提高分析能力。更多的人将具备这种意愿,因为参与创造是富有乐趣和满足感。即使是像电影评论这种轻松的工作,也是某种形式的创造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