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们始终不认为因为和36氪媒体是竞争关系,就必然要曝光36氪股权投资的金融业务问题;也不认为我们因为和36氪媒体是竞争关系,就必然不能曝光36氪股权投资的金融业务了,必需沉默。那腾讯有没有媒体,网易有没有媒体,乐视又有没有媒体?对我们而言,坚持做本身认为对的事,足矣。看到36氪针对钛媒体昨日深度调研案例文章《36氪再陷“涉嫌诈骗”漩涡,中国股权众筹已近落幕》发的两封声明,我们极为震惊,这两封声明不但毫无专业性可言,不谈任何本文所涉及具体事实的对与错,也不谈36氪曾经在其中饰演角色的是与非,只谈钛媒体的动机,和极力撇清36氪与此事中涉及的股权众筹业务的关系;更是对钛媒体所做案例研究报道的动机进行妄议揣测下,进行了极端侮辱,将我们的正常客不雅观调查研究性报道引向“恶意竞争”,并在律师函最后竟然还搬出了政府办理部门来暗示施压。
对此,我们体现非常遗憾,虽然该声明由36氪媒体平台发出,但我们依然怀揣善意,不希望把此划入这是36氪媒体对竞争对手的恶意打压。但是,我们必需先声明的一点是,做一级市场的调查和研究,提供最有价值的泛科技新经济领域信息,这是我们作为钛媒体定位和立志做全球一流“专业信息平台”的天职,不会因为对方是不是36kr提供的业务,还是38kr提供的业务而改变。同时,我们仍然希望回归事实来谈问题,而非情绪,但如若是借由政府之手来打压科技行业得来不易的言论空间和钛媒体公司,我们相信36氪也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当然,我们宁愿相信,不会有这一天,权当提醒。
接下来,我们正式开始,理性地具体谈谈事实与问题。
36氪声明的标题直言“钛媒体恶意中伤和抹黑”,且岂论这种“妄加揣测的动机论”从何而来,是不是对钛媒体名誉权的侵害,我们先看具体的声明内容有什么问题,一共分为四点:
1、称钛媒体对36氪公司业务架构,混淆视听。即“文中称36氪属于媒体业务品牌,而非金融公司的。母公司北京协力筑成金融信息办事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16年12月底完成了对旗下业务重组。我的文章所提及的“股权众筹”业务所属协力创成股权投资基金办理公司,和36氪(媒体)、创投助手、氪空间分属差别的独立公司。” 简而言之,股权众筹业务和36氪没有关系,那是“创成股权投资基金办理公司”的事⋯⋯
2、采访过程存在严重违反新闻客不雅观真实性的问题,称我们只单方面采访了某个“爆料人”,而且对36kr众筹总裁袁俊的话断章取义,有所隐瞒。
3、称我方采访失实,其已采取法律手段,并贴了一封律师函,但是律师函中也未说明任何具体失实之处,仅称我们披露的信息属于“保密业务”。律师函中还不乏恐吓之语,包孕搬出了多个政府办理部门的名讳。
4、称将继续“劈荆斩棘,为投资人办事”的情怀。
以下是我们就相关内容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和回应:
第一点,关于猿团“股权众筹”业务到底算不算36氪的说明。
这问题我们不做任何结论式评判,但是我们提供整个事情的说明。36氪声明里举了那么四家公司名称,首先,这四家公司既然都以36氪品牌部的名义来声明,那么要想彻底分开,必定也是很难说清楚且自相矛盾的了。公司是公司,品牌是品牌。其次,钛媒体的文章并没有提到其中任意一家公司名称,根本谈不上混淆四家公司。且不说这些眼花缭乱的公司,外界是不是知情了,就即便有四家公司,猿团股权众筹业务,到底能不能称作是来自“36氪”的众筹业务,我们也可一层层来说。
文章所涉及的“猿团事件”,是2015年7月7日开始在36氪股权众筹平台上进行天使轮众筹路演的。2015年11月初,猿团天使+轮在36氪股权众筹平台上进行众筹路演。当时,所有的线上入口和线下活动名称都显示的是36氪, 事实上,很多我们拜候中的投资人也正是看中了36氪品牌的信用背书,才对36氪股权众筹平台产生了更多的信任而参与其中。
在猿团众筹投资人提供的36氪收取众筹办事费公司流水显示:猿团项目众筹,收款的公司是北京协力筑成金融信息办事有限公司(即36氪在声明中所称的与媒体业务共用的母公司),这个公司同时也至今是36氪媒体多个微信公众号的认证注册公司,经查也是“36氪”商标的持有公司。
2015年9月1日,收取众筹办事费10.3万。2016年2月4日收取办事费两笔23万。难道可以收钱的时候说我是36氪,出事了就说“我不是36氪”了??
36氪收取众筹办事费公司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