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海信集团收入从 2015 年的 990 亿元提升到了 1033 亿元,首次跃入千亿元大关。海信正从以电视、冰箱为主的家电企业,向道路交通智能化、智慧社区、医疗图像分析等纵深发展。
电视依旧是海信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怡康数据公布的数字看,2004 年以来,海信连续 13 年在中国平板电视机市场名列第一,从HIS数据看,海信的电视出货量全球第三。海信今后也还会重视电视业务。
环球网特约记者从海信方面获得了其在美国市场销售量的最新数字: 2017 年1- 6 月,海信美国品牌销售量同比增长97.7%,销售额同比增长100.7%。同一时期,海信在欧洲品牌销售额同比增长16.0%,在澳洲品牌销售量同比增长47.7%。在南非,海信已经成为本地市场第一的电视机品牌, 2017 年1- 5 月,海信南非电视机销售额占有率为19.7%,冰箱销售额占有率24.1%,排名第一。
从市场看,北美市场增长尤为强劲。这与 2015 年夏普反复找海信协商,希望海信托管其在北美市场的品牌,使用夏普品牌在北美销售电视机有关。从 2016 年开始,海信的产品一部分开始使用夏普品牌,并通过接管夏普墨西哥工厂,在短时间内提升墨西哥工厂效率,对美国市场供货周期进行改革,大幅度缩短供货周期等方式,重组了北美市场,为海信迅速提升在北美市场的份额打下了基础。
风云突变。在夏普签订其北美品牌在 2016 年以后的 5 年时间内交给海信的合约后, 2016 年 8 月,由于严重的经营不善,被迫卖身鸿海精密公司(在中国更多的人知道其子公司“富士康”)。随着鸿海对夏普经营的全面介入,重新恢复元气的夏普,开始寻找机会从海信那里要回其主动交给海信的品牌使用权。据相关报道, 2016 年鸿海并购夏普后,已经数次向美国等地方的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回其在北美的夏普商标使用权。一些诉讼在提出一周后便撤诉,给人以行为相当的粗暴的感觉。
一方面是海信依旧以电视为主要业务,并在不停推进电视方面的研发,电视给海信带来了不菲的效益,另一方面是海信在北美市场刚刚发展起来,通过对墨西哥工厂,对北美销售渠道的调整,刚刚步入回收效益的阶段,但此时鸿海以夏普的名义在美国等地提起的诉讼,,大有搅局之感。海信如何应对,本网特约记者专访了青岛海信国际营销股份有限公司朱聃副总经理。
环球网:海信在 2015 年应夏普的要求,获取其在北美市场的商标使用权以后,在夏普商标的使用上有哪些感触?
朱聃:首先我们认为夏普是非常好的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有非常好的定位和很好的口碑。我们在托管了夏普品牌之后,集中海信集团的优良资源,派遣了精兵强将,重振了夏普墨西哥工厂,恢复了渠道信心。从研发上看,夏普的研发曾经一度停止了,我们注入了海信ULED先进的画质提升技术。
在托管夏普品牌后,海信倾尽全力,付出巨大的心血去维持夏普在北美的品牌,通过这些努力,让夏普在市场上的表示、销售额均有大幅度提升,我们也很看好对夏普托管的前景。海信推出高质量的夏普品牌的产品,在美国市场得到了本地主流渠道和第三方专业测评机构及消费者的认同。
环球网:能否给些具体的数字?
朱聃: 2017 年美国市场夏普品牌的电视总销量对比同期增长47%,更重要的一点,在4K电视上的增长,也就是我们说的高清晰4K电视机的增长上,我们的增长速度为360%。海信是把夏普这个品牌作为优质品牌进行经营和运营的。夏普品牌的4K电视在美国市场占有率,估计到本年年底达将达到7.8%,这是我们托管之后所做的工作和预期的经营结果,从这半年的情况看进展很好。
环球网:但我们注意到,去年夏普在纽约等地以一些小理由在起诉海信,有媒体报道说,其目的是要从海信手里要回夏普品牌的使用权。
朱聃:我想先谈一下事情的配景。
海信和夏普谈托管其北美市场品牌的时候,夏普团队所看重的是我们的技术优势和海外运营的能力,是夏普主动提出将其在北美的品牌纳入谈判范围,希望海信考虑并购,这是当时的历史情况。
双方在达成协议之后,夏普对海信在工厂运营、品牌运营各个方面的合作都非常愉快,双方很满意。
富士康(鸿海)并购夏普之后,夏普换了一个新总裁。他单方面对媒体颁布颁发收回夏普在北美的品牌,在这之前并没有跟海信做任何沟通。海信认为这表白没有契约精神,是对海信很大的不尊重。
环球网:这样的话,是否可以理解海信将继续执行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