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400电话网上服务平台
    强大号码库资源任选,方便,快捷,快速开通。
    咨询热线:400-1100-266  

    案例解读:三类移动社区产品解析
    POST TIME:2018-12-03 21:40
     

    每个产品经理都有一个社区梦。

    社区是一个增加产品用户黏性的好手段,但是很多产品在本身产品的第x(x>1)个tab页加上了社区的功能,也做了相关的运营,却发现对产品的黏性并没有很明显的提升,为什么呢?

    笔者之前做傲游浏览器的社区运营,主打标的目的是寄希望通过社区形成核心用户粘性,从而形成粉丝文化,有些类似于小米社区之于小米。

    比来面试了一些公司,也投了一些社区运营岗,体验了不少他们的社区产品,感觉槽点很多,这里就举几个例子。

    ps:我没有在以下要说的任何一家产品任职过,只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角色去分析,如果有说错,请随意拍砖。

    一、先简单的聊聊社区1. 首先按照差别的社区定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纯社区类产品:知乎、豆瓣、贴吧等

    优点:一旦形成品牌的话,流量大,用户黏性大,品牌认知度高。缺点:变现不易。

    为主产品办事的社区:小米社区、好未来的家长帮等

    优点:目标用户十分精准,容易挖掘新用户,黏性也还可以,并不直接为变现负责,主打粉丝经济。缺点:与主产品特别戚戚相关,主产品一旦用户流失,此类社区用户也一定流失。

    产品内做个社区:淘宝的微淘、拉勾网的言职等。

    优点:目标明确,提高用户黏性,为主产品的转化起到帮手作用。缺点: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定位,并不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只是一个偏小妾的角色。2. 其次社区最核心的是什么?

    内容和人。

    毋庸置疑的答案,首先内容是构成社区的基石,其次既然社区里带了“社”这个字,就代表了它的社交属性,人是你的社区产品形成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你的社区产品是如何定位的,内容和人都是最核心的两个点,你的一切产品功能,运营手段都是为了这两个点负责的。

    二、说说移动端社区

    传统PC端社区基本上都脱胎于传统的discuz系统,那是影响了一代人的产品设计思路的产品。但是很多移动端的产品经理把PC端的那套照搬到了移动端,,尤其是上面提到的二、三类产品。缺少移动端的设计思路,这就是我今天主要讲的事情。

    1. 首先拿知乎做为第一类产品的举例说:

    1)从知乎的产品设计上来说首页和发现无疑是它最重要的版块

    首页:其实就是对人的处理。用户关注的用户的动态。这个tab页,其实就是在加强通过人这个点对内容的分发,类似于新浪微博的timeline,这里就不做深入的讨论。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首页优先于发现版块,可以看出知乎对于人的角色的看重,通过社交关系的建立,去对内容进行分发。发现:其实就是对内容的处理。无非也就是通过建立用户模型以及数据模型,筛选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筛选对产品有价值的内容。(模型的建立可以参考我别的一篇文章:以知乎为例,谈谈用户模型的建立)

    2)知乎对于内容的设计

    在知乎的搜索话题结果页面分为:

    索引:就相当于一本书的目录,将社区内杂乱的内容形成系统化的内容。动态:动态模块我不太清楚是根据什么排序的,或者可能是有潜力的内容?精华:根据话题的点赞数量优先排序,就相当于社区的精品贴,但是知乎做了更好的排序。全部问题:按照最后的发布时间,全部都是最新的问题。活跃回答者:就是相关话题下的kol们。

    在知乎的问题内容页默认排序规则是:

    根据用户点赞数去排序,将内容的优先展示权利交给用户去决定。(这里不做多说)

    3)知乎对人的设计:

    除了上文提到的知乎首页、活跃回答者还有个人信息页。

    由于知乎的用户大体可以分为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

    通过优质化内容,转化为关注,是一个很自然而然的用户行为。知乎所需要做的是保举给你感兴趣的优质内容,你的关注行为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行为。

    其次知乎做的比较克制的一点是:知乎没有用户成长体系什么的。内容生产者获得的点赞数,获得的粉丝数,其实就代表着他在知乎的影响力,知乎顶多针对一些头部用户做一些身份上的认证。完全不需要什么等级之类的。

    4)对于知乎的总结

    知乎算是第一类移动端的社区产品的代表作。

    
    Copyright © 2003-2016
    时间:9:00-21:00 (节假日不休)
    版权所有:巨人网络(扬州)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江苏省信息产业基地11号楼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20278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veteran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